我之前在考察卡尔纳普的模态语言S2时,没有深入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奎因的本体论批判。奎因对模态逻辑有各种不顺眼,由于一些带模态算子的句子(De Re Modality)会导致所谓referentially opaque 的问题。
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Smullyan的方法,这是后世通常采用的处理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会导致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谓述赋予不平等的模态性质,这会导致奎因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式“本质主义”的问题。另一种是卡尔纳普所谓“外延与内涵的方法”,在这一方法中,卡尔纳普引入了一个很麻烦的“个体概念(individual concept)”(这个概念不是必须引入的内涵概念,比如卡尔纳普的更早的模态语言MFL中就不需要这个概念。卡尔纳普出于某种近似于强迫症的考虑在S2中引入了这个概念。)不过这个内涵概念的引入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内涵语境中量化的论域就成了个体概念,而不是通常的“个体”。这是奉行唯名论原则的奎因所不能容忍的,故针对此有了本体论的批判。我没法详细的展开他们两人的讨论,不过之前有过比较简洁的记录,读者可以参考一下我原来的文章。
我的这篇笔记或者说文章打算就唯名论本身,记录一下卡尔纳普的讨论,以及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显然一个语言是否采取唯名论方式对卡尔纳普的体系构筑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在下一篇文章中打算进一步记录一些元形而上学的内容。
这个文章的内容记录自一本小书Carnap, Tarski, and Quine at Harvard: Conversations on Logic,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by Greg Frost-Arnold 前三章的内容。这本书是根据卡尔纳普对1940年左右在哈佛滞在时与Tarski、奎因、Goodman等人的讨论所做的速记整理扩充的。可以看到与传统印象中的卡尔纳普不同的一面,即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特别是“唯名论-有穷主义”论题的关注。不过,对唯名论和柏拉图主义,有穷主义与无穷主义的论争的讨论并不是这本书的焦点。而是主要讨论了历史上唯名论-有穷主义论题的提出和严格化所依据的各种理论上的考虑。
1.Tarski的唯名论-有穷主义论题
对于卡尔纳普与其他哲学家在哈佛对语言构建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在他后来的自传中有过简短的回忆,是对他们的成果的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和概述。
We [Carnap, Tarski, Quine, and Goodman] considered especially the question of which form the basic language, i.e., the observation language, must hav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complete understandability. We agreed thatthe language must be nominalistic, i.e., its terms must not refer to abstract entities but only to observable objects or events. Nevertheless, we wanted this language to contain at least an elementary form of arithmetic. .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