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机的所谓“不停”状态,本质上是“永不停”,与前二者一样,都需要“经过”无穷多步骤、时间才可确定,换言之,也就是不可在有限的步骤、时间中确定,也就是实际不可确定而已。三个问题在这方面是同构的。同时,这三个问题都是递归可枚举但非递归的(补集不是递归可枚举的),原因经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一目了然了:三个问题中的补集(不可判定、不停机、不可数),都要在无穷步骤下才可真正实现,也就是实际上无法实现,这就是它们非递归的根本原因。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因此结论是: 正是由于哥德尔定理得到了一个事实上为真,但却在系统中不可证且不可判定的命题,因此有人认为,机器、算法不可能超越人脑,人的智力比人工智能强。也有人认为,这一结论的理由不充分,其中包括哥德尔本人。但未见他们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证明。此问题争论了几十年。由于本文给出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不可判定命题在系统中只可定义,不可真正在有限域上被表达。因此,根本在系统中就得不到那个我们明明可以知道其为真,但却不可判定的命题。因此,据此为理由认为人脑比机器、算法强的论点,也就不可能成立。计算机、算法、人工智能,起码在理论上,并没有一定不能超越人脑的限制。就是有,也是物质、材料,具体说就是分子、原子层面的区别所致,而不是逻辑、数学、算法层面的。
12. 一种不需要极限及无穷小概念的微积分新诠释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 11],可知在新的解释及理解下,牛顿、莱布尼兹法求导(第一代微积分)实际完全足够,它是充分的。而且不再以极限或无穷小作为理论的必要条件,更何况这个极限并不真的存在。由此,消除了微积分理论中表观上的矛盾(贝克莱悖论),因此理论不但再无明显或潜在的逻辑问题,而且可以达到理论的极简化以利于教学和理解。
一、除法、比式、消去运算的实质
之所以要着重澄清这些相关概念,是因为牛顿、莱布尼兹在求导过程中,首先就作了除法,以“消去”分母中的自变量。极限法(第一代微积分)也一样。
除法:某数或量,被分成若干份,每一份是多少。
比式:最终得到的数值或变量,实际是折合成分母为1时的分子值。比如物理上“速度”这个概念,就是“单位时间物体所运动的距离”,而“单位数值”就是“1”。因此速度的数值可以不写分母上的“1”,但反映真实关系的物理“量纲”,却还是一个“比式”形式,也就是“距离/单位时间”。
消去:实际就是做除法和求比式的值。也可以说前二者是通过消去操作来具体实现。结果当然分母被“消去”的部分应该就是“1”。消去,就是分子、分母中的相同部分都为“1”。如12/3,消去分母上的3,就是(4 × 3)/3 = (4 × 1)/1 = 4/1,当然数值就是4,但4严格而言丢失了“比式”这个信息。比如4就只表示“4个人”,而4/1严格而言可以表示“每一组4个人”。后者信息量大。
二、导数
1、导数定义(第一定义):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
比如物理上的瞬时速度概念,应该定义成:物体受力做变速或曲线运动,在某瞬时该力突然解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
由于以上定义,只要能够求出曲线的切线斜率的,都可以。因此求导方法不拘于一种牛顿、莱布尼兹法。但由于该法非常有效且影响广泛,因此值得详察。
注意,以上导数的定义,与传统牛、莱法或极限法(标准分析)的区别:虽然在数值上相等,但传统定义会产生贝克莱悖论的区间无穷小或并不真的存在的极限。而这里的定义完全没有无穷小和极限的任何表述。其实它就是宏观量。当然不排斥无穷小,但其不是必要条件。
2、牛顿、莱布尼兹求导法的实质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