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topher Vitale
组合(combinatory)这一理念的时代再次到来。列夫·马诺维奇在《新媒体语言》一书中指出,数据库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工具之一。他引用了齐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在《拿着电影摄影机的人》(比数字计算机的出现还要早几十年)等影片中使用这种形式对可见世界进行“数字化”的例子,将其视为计算机化媒体时代解/重构世界模式的重要先驱。然而,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鼻祖之一的莱布尼茨本人也曾为“普遍文字”的梦想而着迷,这种组合可以将人类思维转化为一系列符号,从而避免人类语言的歧义性。结合第一个二进制数字系统的产生,以及他试图制造机械式加法机的尝试,莱布尼茨的愿望似乎以当代的形式得到了实现,输入的信息撞击计算机,被代谢成数字代码,储存在数据库网格中,然后通过控制论回路与我们——它们的人类中继中心——一起被读取和输出。
马诺维奇认为,在数字时代,时间本身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现代性的线性时间(在维莱姆·弗鲁瑟[Vilem Flusser]看来,现代性的线性时间本身就是由“古腾堡革命”所推动的句子线性所促成的),而是被数据库网格的形式所空间化。在数据库时间中,网格中的每个单元格都包含一个时刻,可以随意检索,不一定按照时间流的顺序排列。因此,打开一个单元格和网格,你会看到自己是个孩子,在隔壁的单元格中,你会看到自己是个老人,而在这两者之间,你会看到自己分裂为卵子和精子。某些实验电影和书籍,尤其是超文本小说,追求一种相关的时间性概念,吉尔·德勒兹在《电影二:时间-影像》(Cinema II: The Time-Image)中将其称为晶体时间。在晶体时间中,在观察者的层面上仍然存在着从现在到过去的流动,但观察者在一系列过去和未来的“单元格”中不断移动,从而将现代时间流的线性与计算机数据库的空间化时间结合起来。德勒兹以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8 1/2》为例,说明了战后世界“时间脱节”的方式,产生了记忆与想象、欲望与期待的相互渗透,所有这一切都在一个多时间的当下,人们探索时间,就像探索一座迷宫结构的水晶之屋,它的众多房间显示了时间的众多时刻。在德勒兹看来,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更高层次的电影,其中的主人公探索了各种虚拟场景,也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不相容”的事件组合,每一个场景都呈现出另类的未来和过去,其中许多不可能同时存在。在德勒兹看来,雷奈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最先进的、与战后时代相适应的时间的晶体形式。
电玩呈现的也许是当今最先进的晶体叙述形式,其形式超越了电影固有的时间线性。许多当代电玩为玩家呈现的虚拟世界就像莱布尼茨在《单子论》(Monadology)中提出的可能世界的组合(这使得肯·瓦克[Ken Wark]在《玩家理论》中将莱布尼茨的上帝称为某种宇宙论电玩程序员)。关键事件会导致岔路,将游戏世界分隔成多个平行现实,玩家一次只能进入其中一个,但通过多次游戏和多重选择,可以探索不相容的平行现实。这种方法以线性形式探索时间作为算法、作为时空晶体的潜在排列。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本身运行的代码层面上,数据库的形式通过一种其形式与其内容类似的生产模式产生了这种作为晶体的时间。在许多意义上,晶体就是时间的形式,或者如米哈伊尔·巴赫金所说,是我们网络数字时代的“时空体”(chronotope)。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