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主义(Scepticism)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有一个学派的思想家开始质疑知识本身的可能性,这些人就是怀疑主义者。回顾希腊化及古典时期,即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那就是表象和实在的区别,他们聚焦于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即世界表象所是的样子并不能可靠地反应它真实所是。于是关于表象之下那个“真正的实在”是什么,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提出各种说法,有巴门尼德的“一”、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柏拉图的理念等。而智术师示范我们,对任何一个问题,人们可以同时证成相反两个方面。
那么,究竟哪一边是对的?
苏格拉底说,他在青年时从物理学转向伦理学,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对实在问题的追问是徒劳的,而此时没有人回答,人应该如何生活。但是苏格拉底对话中那些未解的疑难说明,这个问题也难有答案。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何为知识,如何获得知识,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重申他在《美诺篇》和《理想国》中提出的观点,即关于我们周遭世界的知识,最多也是概然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知,而我们对感官世界所有的只是意见或者信念)他在《泰阿泰德篇》中承认相对主义的困境,即对一个人为真的事物,对另一个人可能为假。而我们无法在二者之间做出判断。
我们的疑问是:知识到底是否可能,探究又会把我们引向何方。怀疑主义就是对这个疑难的自然回应。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好几处讨论了“探究”这个问题。在《形而上学》和《后分析篇》中,他倡导一种方法,即从经验或者普遍的知识出发,努力提炼它们。我们有意见,并照这些意见行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搁置意见”或者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就与植物没区别了。而如何找到最好的意见,我们如何理性地决定,我们的解释和证明在哪里停止,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以上观点,实际上可以视为对怀疑主义的驳斥,但也说明怀疑主义在智识上的诱惑力。
怀疑主义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柏拉图学园,还有一个是更尖锐的皮浪学派(Pyrrhonian School)。赛克斯图·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在公元2世纪写出怀疑主义集大成之作时,声称这两个怀疑主义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的,但二者确实有显著不同。
柏拉图学园的第六位学园领袖阿克西劳斯从他公元前266年继任时起,使学园转向了怀疑主义。阿克西劳斯的主要观点是,真理是不可发现的。他重申了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哲学应该以辩证法的方式进行探究,并接受这些探究所产生的悬而未决的结果。他主张,我们必须保留自己的意见,不接受论辩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因为没有判断真理的标准,他否认真理标准的存在,也就直接拒斥了斯多亚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对真理之存在的信念。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并认为通过斯多亚式的生活可以达到德性,这使得知识也是可以达到的。况且斯多亚学派还有关于知识的“认知印象”观点,(即判断一个意见真假的标准,是导致这个意见的经验,是不是由事物本身在人们心中引发的,认知印象,就是事物本身的样子压印在人们心中) 斯多亚主义认为经过适当约束的知觉可以产生“认知把握”,即对所知觉之事物的准确反映。伊壁鸠鲁主义则以一种相似的方式提出,要检验那些关于不显见事物的主张,例如物质微观结构的说法,是可能的,要检验它们,我们就需要对照显见事物。尤其是感觉所能知觉的事物。这是因为,显见的事物能为我们对不显见的事物所作的主张划定界限。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