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心理意象的概念首次被用于当时非常新的经验心理学学科。当时,心理学家如弗朗西斯·高尔顿、威廉·冯特或爱德华·铁钦纳(Galton 1880, Wundt 1912, Titchener 1909)认为心理意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现象学的拥有属性——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现象感觉的准感性情节。这种立场导致严重的怀疑,往往是彻底的拒绝,这个概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行为主义主导了心理学话语(Kulpe 1895,Ryle 1949,Dennett 1969)。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意象才再次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概念来研究心理的经验科学。
正如知觉(perception)可以以多种方式表征一样,心理意象也是如此。描述知觉的一种方法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 知觉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定现象学的拥有属性。问题在于现象学是不可公开观察的,因此,它不是科学研究的良好起点。同样的考虑也适用于心理意象。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功能或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来描述知觉,这些关于知觉的思考方式将是可以公开观察到的,因此,将是科学研究知觉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这正是感知心理学和感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方向。同样,心理意象也是如此。
因此,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不再依赖于自省和现象学,而是用功能和神经科学术语来描述心理意象。下面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典型角色塑造,该文章总结了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中有关心理意象的最新研究进展,发表在《认知科学趋势》旗舰期刊上: “我们使用术语‘心理意象’来指没有直接外部刺激的感官信息的表征[ ... ]”(Pearson et al. 2015, p. 590, see also Dijkstra et al. 2019)。简而言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心理意象是不直接地由感官输入触发的知觉表征(mental imagery is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not triggered directly by sensory input)(或表征-涉及的不直接地由感官输入触发的知觉进程(representation-involving perceptual processing)——这两个短语将在下文中交替使用)。
直接(directness)的概念可能需要一些进一步的澄清(对于“适当的及时感官输入(appropriate immediate sensory input)”的概念也是一样的Kosslyn et al., 1995, p. 1335, see also Shepard and Metzler 1971) ,这个概念也被用来指定心理意象缺乏什么)。感知加工(在早期大脑皮层)是直接由感觉输入触发的,如果它是在没有其他(感知或额外感知)过程的中介的情况下触发的。如果感知加工是由某种非感知的东西触发的(例如闭上眼睛和可视化) ,它不是直接或间接触发的(见第1.3节)。如果视觉模式中的知觉处理是由听觉模式中的感觉输入触发的(就像当我闭着眼睛听到你的声音时你脸上的无意识视觉图像的情况) ,视觉处理是间接触发的——通过听觉处理的中介(见第2.2节)。这里的直接触发器是可视输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可视输入。如果视野中心的视觉处理是由视野外围的输入触发的(比如说,因为视野中心被一张空白的纸遮住了) ,那么视野中心的视觉处理又是间接触发的,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外围的视觉处理调节的(见第2.1节)。一个直接的触发器将是视野中心的感觉输入,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这样的感觉输入。根据心理意象的心理学定义,这三种不同的感知加工实例都被视为心理意象,因为感知加工不是由感官输入直接触发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