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近代智识史上,曾经有两个关键节点是与实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即19世纪早期由奥古斯特·孔德发展起来的历史哲学与20世纪早期由维也纳学派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实证主义一词是由孔德创造的,并被赋予了两种核心的理论维度——认识论维度和进步理论的维度。进步的理论,可以指有关人类整体进步的理论,也可以指有关某些特定科学的具体发展的理论。按照孔德的观点,人类思想最初表现为神学结构,其作用在于将经验世界秩序化: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到更为复杂精致的一神教,都假定存在某种超验的力量掌控着人类环境的运转,所有这一切都要以神学框架为基础。随着历史的逐步进展,人类思想的内容开始发生某种变化,从对世界的神学构想进步到了形而上学构思。存在于世界本身之中的某些内在的本质属性,逐渐被用于解释世界的本性和功能。然而,这些思辨性的实体,在经过了批判性的考察之后,终于被证明是无法通达的。最终,同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思想才进步到了实证知识这一终极阶段。最先达到这一阶段的是17世纪的数学和数学物理学,紧接着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化学。孔德坚信,接下来进入这一阶段的是生物学,进而,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即他所谓的“社会学”最终也将成为实证科学。不同层级的科学相继进入实证阶段,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对孔德而言,科学在实用层面上保证了其对于人类繁荣的无可争辩的累积性的贡献。实证科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实在的更确定的且可预言的理解,进而,这样的知识就具有了培根意义上的功用:预言即是力量。借助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人们可以不断征服新的领域,并最终也将征服人类行为自身,这是一种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为人们所欣然相迎。对孔德来说,“社会学的产生定将标志着实证主义的最终胜利” 。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因此,在孔德的体系中,历史理论从现实层面上有力地强化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预设——彻底的现象主义、反形而上学主义以及知识的一元化层级结构。孔德认识论上的根基在于对启蒙思想的批判性推进,或许其核心在于大卫·休谟对经验主义和怀疑论的结合。由是,孔德完全采取了传统经验主义的立场——若非借由感官,心灵将空无一物;并进一步在认识论上进行了推论——如果某一断言无法回溯到感官数据,它将不具有经验的依据,也无法获得有效性。
因此,对孔德而言,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诉诸超验的或者形而上学范畴,亦即那些未经感官观察确认的假设性实在。从孔德的历史立场来看,对实在的此种研究进路属于早已被废弃的前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是无法接受的。结果便是,孔德决然认为,所有的科学都应归属于某种统一的模型和方法的权威之下,它们首先在数学—物理科学中得以确立,而后必将依次在其他所有科学中取得胜利。这一承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科学与所有非科学(它们几乎被贴上了无意义的标签)之间的划界,二是要努力将所有特定的科学“化归”或统一到某种以物理学为根基的单一理论之中,这是一项原则性的任务。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