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仅仅采用道义逻辑的基本的语义,那么我们会面临悖论。我们来审视一个例子:
下面这四句话是互相独立的:
(1)小明有义务去帮邻居
(2)如果小明去帮邻居,他有义务告诉邻居。
(3)如果小明不去帮邻居,他有义务不告诉邻居。
(4)小明不去帮邻居。
我们设g为小明去帮邻居,t为小明告诉邻居,那么上面这四句话有这三种理解方式。
First Path Second Path Third Path
(1')OBg (1')OBg (1') OBg
(2')OB(g→t) (2')OB(g → t) (2'')g → OBt
(3')¬g → OB¬t (3'' )OB(¬g → ¬t) (3')¬g → OB¬t
(4')¬g (4')¬g (4')¬g
From(1'),(2'),OBt. (1') implies(3'' ). (4') implies(2'')
From (3'),(4'),OB¬t.
By NC,consistency is lost.Independence is lost.Independence is lost.
-deontic/
我们发现第一种理解方式会导致违反道义逻辑的性质¬(OBt∧OB¬t)。第二、三种理解方式会导致这四个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丧失。所以逻辑学家是如何修正这一漏洞的?
逻辑学家引入了条件义务OB(q|p),意为“如果q,那么应该是(或有义务是)p”。具体的定义为OB(q|p) ≝ p ⇒ OBq,这里 ⇒ 表示条件逻辑(Conditional Logic),不满足经典逻辑的一些性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也讨论了条件逻辑,我们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可能世界语义下的道义逻辑
基本语义下的道义逻辑
我们采用可能世界语义(Possible World Semantic),在这里我们再赘述一下框架。
何谓框架(frame)?框架,就是一个三元组〈W,R,V〉,W是世界的集合(a set of worlds),R是W上一个二元关系(一个由W元素组成的二元组的集合),V是一个赋值函数,其中V(p) ⊆ W表示命题p成立的世界的集合。
将道义逻辑搬入框架,在〈W,R,V〉,中,对ω ∈ W,如果在任意满足ωRω'的ω' ∈ W中,都有成立p,那么在ω中记作Op,如果存在ω' ∈ W使得ωRω'并且p在ω'中成立,则在ω中记作Pp。
那么道义逻辑对应的框架和语义是什么呢?
道义逻辑的框架〈W,R,V〉中,W表示的是一个由不同道德规范的世界组成的集合,那R表示的是什么?ωRω'表示的是ω'是世界ω的一个道德上可接受的替代(moral alternative),ω'不比比ω。那么道义逻辑的框架是怎样的呢?
道义逻辑的公理是K,D以及O(Op → p),对应的框架涵很有特点。道义逻辑的框架的特点被称作漂移自反性(Shift Reflexive),即:如果ωRυ,那么υRυ。
W.↷.v
↺
R is Shift Reflexive: If wRv,then vRv.
Garson J.W.:Modal Logic for Philosophers,Secondedition,USA:2013,109
道义逻辑语义的变种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