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具推测性的可能方式来解释为什么柏拉图如此频繁地让苏格拉底成为他的主要发言者。例如,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试图通过写一系列作品来破坏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名声,在这些作品中,一个被称为“苏格拉底”的人物,设法说服一群天真和谄媚的对话者,根据诡辩术来接受荒谬的结论。但任何读过柏拉图的一些作品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种解读柏拉图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是完全不可信的。柏拉图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向读者发出明确的信号,表明苏格拉底的论点站不住脚,他的对话者接受这些论点是愚蠢的。但在《美诺篇》、《斐多篇》、《理想国》和《斐德若篇》等作品中,有许多迹象指向相反的方向。(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极度钦佩也从他的《申辩篇》中可见一斑。)读者被鼓励相信,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说服他的对话者(在他确实成功的时候),是因为他的论点很有说服力。换句话说,作者是在鼓励读者接受这些论点,如果不是作为定论,至少也要将其视为非常引人注目,值得认真和充分的正面考虑。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解读这些对话录时,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在进入柏拉图的思想,并将他的发言者相互提出的论点的正面评价归于作为作者的他。
8. 对话录之间的联系
我们还有进一步的理由去推测柏拉图的意图和信仰,而不仅仅是把自己局限于观察他的人物是怎样的人以及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当我们认真研究柏拉图,而不仅仅是阅读他的一部作品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将我们正在阅读的作品与柏拉图创作的其他许多作品联系起来。诚然,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录在背景和对话者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通常情况下,苏格拉底会遇到一群人,其中许多人没有出现在柏拉图的任何其他作品中,因此,作为一位作家,他需要向他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但柏拉图的人物经常会发表一些读者很难理解的言论,除非他们已经读过他的一部或多部其他作品。例如,在《斐多篇》(73a-b)中,苏格拉底说,灵魂不朽的一个论据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被问及某些类型的问题,并借助图表来帮助他们时,他们的回答方式表明,他们不是从图表或问题中提供的信息中重新学习,而是从他们自己内部汲取对答案的知识。对于那些还没有读过《美诺篇》的读者来说,这句话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在之后的几页中,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对话者,他关于我们对平等本身(平等的形式)的先验知识的论证,同样适用于其他形式——适用于美、善、正义、虔诚,以及适用于他们在问答中所涉及的所有其他事物(75d)。对于一个还没有遇到过一系列对话录的读者来说,他对问答的这种说法是很难理解的,在这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问他的对话者这样形式的问题:“什么是X?”(《游叙弗伦篇》:什么是虔诚?《拉克斯篇》:什么是勇敢?《卡尔米德篇》:什么是节制?《希琵阿斯前篇》:什么是美?参见Dancy 2004)。显然,柏拉图假设《斐多篇》的读者已经读过他的其他几部作品,并且会将他们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所有教训都运用到当前的论证中来。在柏拉图的一些作品中,他的人物会预先提到他们在另一天继续他们的对话,或者回顾他们最近进行过的对话:因此,柏拉图向我们暗示,我们应该按顺序阅读《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和《政治家篇》;同样,由于《蒂迈欧篇》的开头让我们回想起《理想国》,柏拉图是在向他的读者暗示,他们必须在这两部作品之间寻找某种联系。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