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意到,莱希涅夫斯基是一个唯名论者,他对特沃斯基的一般对象的论证说服了他。这无疑是他反感集合论的一部分原因。他的朋友科塔宾斯基提出了一种非常极端的唯名论,有reism、pansomatism和concretism之称,认为存在的唯一事物是物质体。莱希涅夫斯基不会走到这一步,因为他不明白他认为存在的残像和梦境怎么会是物质体。但在阐述他的逻辑学时,他坚决拒绝任何不具体、不个别、不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东西。逻辑体系本身也是如此。他认为,逻辑系统是具体标记的实际集合,无论是印在纸上的书籍和期刊,还是手写的笔记,或者是更短暂的口头语言、黑板上的粉笔印记,或者是(如今)电脑屏幕上的图案。暂且不谈什么原则上可以算作逻辑铭文这个非难理的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必须考虑这种立场对他对待逻辑和逻辑系统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种影响是深远而彻底的。如果逻辑系统是符号的具体复合体,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且,为了符合逻辑实践,必须承认逻辑体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理想的情况下,它们会随着新定理的证明而不断变化。在实践中,它们可能会退化或被完全摧毁,1944年11月莱希涅夫斯基亲自撰写的逻辑体系的命运确实令人惋惜。如果一个逻辑系统发表在一本书或杂志上,并且有若干副本,那么有多少副本就有多少逻辑系统。假设这些副本都是忠实的,那么每个副本在排版上都与其他副本一模一样。用莱希涅夫斯基的话说,它们都是等同的。当然,在实践中,即使在印刷作品中,等同性也并不十分精确,但微小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承认手写手稿和其他变体与物理上略有不同的系统在逻辑上是等同的。同样,形而上学的细节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通过有限的不精确的相似性来解决问题。
几乎所有处理逻辑系统的元逻辑方法都是柏拉图式的。它们假定简单表达式和复杂表达式都是抽象类型,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一个公理系统有无限多的逻辑定理,等等。这些都是莱希涅夫斯基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逻辑系统作为一种有机的、随时间而增长和变化的东西来处理。为此,他采用了一套复杂的元逻辑定义系统,他称之为“术语解释”(terminological explanations),以及推理规则,他称之为“指令”。实际上,莱希涅夫斯基为一种可无限扩展的语言提供了一个示意性的语法和逻辑框架,这比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形式化描述的出现提前了几十年,而计算机编程语言在其他地方是最接近的等价物。
很难在短短的篇幅内介绍术语解释(TEs)的特点:它们的复杂性和累积效应必须亲身体会。最详尽的说明见《基础》(Grundzüge)第11节中的原论(Protothetic)术语解释,本体论术语解释也有压缩说明。基于卢卡谢维奇的无括号符号,1931年的论文《关于定义的起源理论》为带有定义的命题微积分版本提供了一套更易于管理的方法,这套方法基于1930-31年的讲座。在这篇论文中,莱希涅夫斯基用文字而不是符号缩写给出了TE,并列举了大量例子。尽管如此,这本书在智力上仍具有挑战性,因为对于所有复杂的TE(元逻辑定义),莱希涅夫斯基要求所有不同分句的逻辑独立性,并通过适当的模型来证明。因此,在莱希涅夫斯基的研讨会上,研究生们花了三个学期的时间才研究完一套TE(切斯拉夫·莱耶夫斯基(Czesław Lejewski)提供的个人资料)。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