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伦理学》一书中,斯宾诺莎讨论了他的信仰,他认为三种知识是由人的感知产生。他所写的第一类知识是经验知识。更准确地说,第一类知识可以被称为“残缺的、混乱的、没有对事物建立秩序的知识”。对第一类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是,它是在被动的理性状态下(危险理性中)推理出的知识,危险理性使人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斯宾诺莎在早期的伦理学著作中提到这种“被动性思维”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充分原因都会变成非理性的激情。
斯宾诺莎所写的第二类知识涉及情感和推理。他解释说,这一知识通过充分的理性(普世理性),与大多数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有关。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可以是任何被归类为不完美美德的东西,不完美的美德被视为缺憾的美德。许多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都将不完美的美德比作异教的美德。
斯宾诺莎将第三类也是最后一种知识定义为神性(直觉性)知识,这需要行为理性和思想理性结合。更详细地说,斯宾诺莎使用这种知识把神的本质和个人的本质结合在一起。这种知识也是由一切充分原因形成的,其中包括完美的美德。
在《伦理学》的最后一部分,他对“主观的真实幸福”以及情感必须如何从外部原因中分离出来才能掌握它们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这些研究预示和推动了尤其在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他对三种类型的知识的概念——经验、理性、直觉——以及他认为直觉知识给心灵上提供了最大阈值的满足,这些理论产生了他的主体概念-斯宾诺莎主义,以其直观的总结 即——我们对自己和自然/宇宙的认识越多,意识越强,我们(在现实中)就越接近完美和幸福,与此同时,直觉知识是永恒的。
• Pantheist, or atheist?(泛神论,还是无神论者?)
• 斯宾诺斯主义:都不是
人们普遍认为斯宾诺莎把上帝等同于物质世界。因此,他一时间被称为“先知的王子”,是泛神论最杰出的阐释者。更具体地说,在写给亨利·奥尔登堡的一封信中,他说:“至于某些人认为我认同上帝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物质或物质表现)是等同的,他们大错特错了。”对于斯宾诺莎来说,我们的宇宙(cosmos)是思维和延展两种属性下的一种模式。神有无限多的其他属性是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的。
根据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93 - 1969)的观点,斯宾诺莎在写下Deus sive Natura(拉丁文意为“上帝或自然”)时,意思是上帝是自然的天性(字面意思是自然界做自然的事情;而不是自然之神(自然已经创造)。
雅斯贝尔斯认为,斯宾诺莎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所写的术语并不是指上帝和自然是可以互换的,而是说上帝的超越性是由他无限多的属性所证明的,人类所知的两个属性,即思维和外延,都是代表了上帝的内在性。
即使在思维和外延的属性下,上帝也不能严格地与我们的世界联系在一起。那个世界当然是“可分割的”;它有零件。但斯宾诺莎说:“没有任何一种物质的属性可以被真实的构思出来,从而达到分解物质。”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以某种导致物质分裂的方式设想出一个属性。
他还说,“一个绝对无限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按照这一逻辑,我们的世界应被视为是思维和外延两个属性下的一种模式。因此,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只有当“一”保持其超越性,“所有”不被解释为有限事物的整体时,泛神论公式“一与所有”才适用于斯宾诺莎。
• 争议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