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灵魂-肉身-形态 ▹
外在的生命 ▹
生物哲学与生物学哲学 ▹
“非特指的一个生命”(“a life”),而非人工生命(A-life) ▹
生命是X ▹
存在,时间,数字 ▹
外延生命 ▹
古生命(或克苏鲁生物学)(the Biologyof Cthulhu) ▹
原文转载自中国美术馆主办“Translife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1”画册,由CAC艺术指导张尕策划主编. 详情见: global./academic... ;公众号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作者:Eugene Thacker(2017)
翻译:梁纾涵
灵魂-肉身-形态
古往今来,关于生命的思考不外乎三种:灵魂,肉身,形态。三者合一则概括了一切被视为有生命,有活力之物的特点。“灵魂”,并不单指经院哲学,神学以及个人意义上的灵魂,还指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生命(灵魂)原则及其组成方式,包括植物性灵魂,动物的活动,感官灵魂,以及人类的理性灵魂。这种对灵魂的等级排序与所谓的“存在之链”不无相似,而“存在之链”是一种生物神学上的分类与层级排序。相比之下,“肉身”是没有灵魂的物质,不能思考的机械,精确运行的机体,是笛卡尔所描述的动物机器——动物和机器是没有区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论认为生命即肉身,而肉身是毫无生气的(肉身或机器都是毫无生气的生命形态)。最后,与“灵魂”和“肉身”相对应的第三种思考方式是“形态”。看上去,对形态的重视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归属于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的范畴。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生物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把形式(eidos)和“灵魂”视为区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标志,三者的区别在于组织模式的不同,在时间轴上实现自我的方式不同(“如果它是动的,它就是活的”)。然而,亚里士多德与现代自组织研究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只是反复强调整体并非部分的简单相加,却不能解释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因此,“灵魂”,“肉身”和“形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合,就好比一组三连画:灵魂处于中央,形态和肉身分别位于左右。思潮在这三者间不断地徘徊旋转,以各种名目取代或替代这三种对生命的定义:从灵魂,到机械论和动物电流,然后是“胚芽”(gemmules)和“胚浆粒”(pangens),再到DNA和“生命密码”。但是,这三种方式并不遵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先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后面接着笛卡尔式的精确运行的身体,再到基因密码。相反,作为三位一体的三连画,三者组成了一幅人物画,一张面孔,一种表情,一片充斥着黑洞与白墙的场地,在此内外写着:“于其本质,汝可推敲之,然不可知之,此乃生命也。”灵魂-肉身-形态,每一种思考方式都认定了一条关于生物,机体和生命力构成的核心,普适,外在的法则。我们可简单地称之为生命的法则,这是支撑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三种思考方式的区别在于其着眼点,但始终有一种先验的核心(a transcendental locus)确保了对生命的最基本描述,能让人指认出 “在那儿!”(或者说,“它是活的,活的!”;或说,“把多于两条腿的动物通通射下来!”)。在认定这些法则的同时,灵魂-肉身-形态这组三连画也划分出以下事物之间的界限:有生命-无生命,有机-无机,活的-不活的;还有动物-机器,人类-动物,文明人与野蛮人,物种,种族,族群,基因组……我们将这种区分的行为称为界线的划分。总之,西方正是不断通过生命的法则以及界线的划分这两种方法重复生成各种对生命的思考。
外在的生命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