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残骸之谜
如何接近真实的“上山人” ——先民残骸之谜
万年之遥,引发人的遐想无限。
“有没有可能像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那样,发现‘上山人’头盖骨之类的遗骸?”
面对这样一个“外行”的问题,蒋乐平表示,专家也在希望通过扩大发掘范围,寻找更多有关“上山人”的“信息碎片”。
去年10月,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前夕,考古队发现,在上山遗址的早期地层中,有一片区域泥土湿润,色泽深,偏“肥”。于是,队里在这片区域布了一个“探方”。
惊喜产生了。筛选中,不仅获得几颗“上山人”乳白色的牙齿,还发现了6至7厘米长的尖状器骨椎。
蒋乐平说,通过下一步实验室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上山人”的年龄、寿命,甚至能推断出他(她)生过什么病,吃什么食物。
骨器的发现,也有利于我们研究上山人使用何种生产工具,以及当时有哪些动物与上山人相伴。
此外,蒋乐平还透露,有一些骨盆残片也尚未进行正式鉴定。看来,我们离真实的“上山人”越来越近了。
7
大口盆猜想
万年前先民是否“吃香喝辣” ——关于大口盆的3种猜想
摊开浦江县“出产”的新年贺卡,可以看到一只古朴的“大口盆”,这是上山遗址中最为典型的出土文物。敞口无盖、口子的外延远远大于底部,是上山大口盆的“体态特征”。
蒋乐平说,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由于它的可塑性比石器大,尤其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那么,这种被学术界称为“敞口盆”的特殊形制,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遐想?
猜想一
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将石头烧烫后,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来烧水或流食。假如这一猜想成立,我们的先民早在万年前就已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猜想二
大口盆是安放磨盘的盛器。将上山出土的石磨盘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块茎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面磨浆,流质淀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费。上山先民早就有了“节约型社会”的设想?
猜想三
大口盆是没有盖子的“储存罐”。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刚开始从干冷向湿暖转化,还没有“防潮”的概念。
8
栽培稻米
作为重要“食物资源”的稻米 ——探索栽培稻起源之谜
“大口盆”传递的另一个重大信息,是在它的残片——夹炭陶的表面,含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
现代人司空见惯的稻米出现在万年前的上山遗址中,就有了特殊意义。蒋乐平介绍,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
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中栽培稻的发现,将原先属于植物学界“兴奋点”的栽培稻文明起源问题,引入了考古界。学者们也由此将水稻的起源地认定为中国。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