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悄然而过,时针静静到“12”。班主任嚷着站队,她费力挤进去。一路无言,她试图和原本不熟的同学挑起话题,结果惨淡,把气氛从平静推向尴尬。尝试失败,反思一下,没找出恰当的理由。也罢,都说日久生情,长此以往下去,日日共居一室,总会熟的。
食堂人挤人,随队伍迂回前进。土豆红烧牛肉,豆腐丝,土豆丝,还有两样青菜,不在她考虑范围之内的。询问先前舍友此处是否有人,落座,发现少点什么,又盲目起身,去端绿豆汤。依旧是吵,菜市场还算清净。因为市场有广阔的空间容纳热量,可狭小的食堂受不住学生们要溢出的莲勃朝气。二十分钟,包括来食堂与倒盘子,一顿午饭宣告结束。
小学认识的人在身边愁眉苦脸倾诉“和自己好朋友不在一个班还不在一个宿舍”的悲惨经历。她勾唇一笑:“我还和前任一个班呢.”
“你前任谁啊?”八卦兴致,分贝上升。
“小点声,我同学在后面。无所谓,反正你不认识。”
“你说一下,万一我认识呢?”
她烦透这种刨根问底的行径。
食堂在她心目中不算一个好意象,之前找心理老师谈话,她坦言:感觉自己不属于食堂,每每踏进去就想要逃离。她寻找过原因,除开吵闹,总会有的,或许是潜意识之类,终无果。
“最好的朋友”这个短语与她是双向陌生的存在。小时候总会信誓旦旦地排序;这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是我第二好的朋友……还会相互之间比较,约定。上初中后,“朋友”的概念逐渐遥远摸糊乃至不可捉摸。志同道合者为朋,相互关心者为友,两个要求往大多数“朋友”上一套便会觉出问题,发现有些充其量可称之为:认识的人,熟悉的陌生人。
一路且思且行,宿舍门口堵一大群人。抬头,确认412无疑。且说且笑互送礼物,抱怨新班级。
哦,分班应该带来了很多悲伤吧,她也好,不必享受分开的难过因为从未拥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第一个中午极其安静,坐在床上,只能听到风扇的声音。
十一中为人称道,不看教学优势与悠久历史,原因之一是餐制。食堂与大学类似,饭卡充值制度,想吃什么自由选择,刷卡付钱。
“你吃饺子吗?”
“无所谓,你想吃什么?”
“要不两个馅的都买,我一个人也吃不上,咱俩一起?”
“好啊,AA。”
“有什么必要,一人付一顿不就得了?”
“下顿我刷。”
“成。”
午休并未感觉进入深度睡眠,翻来覆去,改变姿势,从合眼到听阿姨喊好像只有一瞬间。
叠被子,洗脸,戴上眼镜,八人宿舍空无一人。巨大的惊诧冒出来,挥之不去。你们是开了倍速吗?
冷水刺激后难得清醒,反复品味那一刻的心情。网剧《摸魂》中有句话:以颤抖之身追赶,怀敬畏之心挑战。她在十三班确乎需要这样的姿态。
第一节物理课,女老师,中年,中等身材,中等语调。兴趣的开始有些丰富,有些感慨,可惜是应试教育的课堂,放纵的想法不被容忍。第二节化学,课本没有,课上的照旧。
放空一天适应新的开始?想什么呢,附中怎么会让你一天不学习呢?
很多话明明是第一次听却像已经被念叨过千百遍,一般无二的腔调与语气,写下来,不敢细看。翻了半天,才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两个字:分数!
春衣少年当酒歌,秋日的衣物和春日大抵一致。少年斟满酒却找不到人可以对而歌之,四下萧索。
悦哥,我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