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言,建天下神祇坛于圆丘壝外之东,及方丘壝外之西。郊祀前期,帝躬诣坛,设神位,西向,以酒脯祭告。郊之日,俟分献从祀将毕,就坛以祭。后定遣官预告。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次江西,次湖广,次淮东、淮西,次浙东、浙西、福建,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北平、陕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皆躬自行礼。先祭,礼官奏:“祝文,太岁以下至四海,凡五坛,称臣者亲署御名。其钟山诸神,称余者请令礼官代署。”帝曰:“朋友书牍,尚亲题姓名,况神明乎?”遂加亲署。后又定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山川坛诸神。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以祭。九年,复定山川坛制,凡十三坛。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七坛。东西庑各三坛,东,京畿山川、夏冬二季月将。西,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坛壝。乃敕十三坛诸神并停春祭,每岁八月中旬,择日祭之。命礼部更定祭山川坛仪,与社稷同。永乐中,京师建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钟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祇坛,改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天神坛在左,南向,云、雨、雷,凡四坛。地祇坛在右,北向,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凡五坛。从祀,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东向。以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祭,馀年遣大臣摄祭。其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别祀之。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称,预告于神祇,遂设坛于圜丘外壝东南,亲定神祇坛位,陈设仪式。礼部言:“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四坛分献诸臣,不敢并列。请先上香毕,命官代献。”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方行礼。亚、终二献,执事官代,馀坛俱献官三行。隆庆元年,礼臣言:“天神地祇已从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不宜复举。”令罢之。
○星辰坛
洪武三年,帝谓中书省臣:“日月皆专坛祭,而星辰乃祔祭于月坛,非礼也。”礼部拟于城南诸神享祭坛正南向,增九间,朝日夕月祭周天星辰,俱于是行礼。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则于天寿节前三日。从之。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星辰。正殿共十坛,中设周天星辰位,仪如朝日。二十一年,以星辰既从祀南郊,罢禜星之祭。
○灵星诸神
洪武元年,太常司奏:“《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天府》‘若祭天则祀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受而藏之。’汉高帝命郡国立灵星祠。唐制,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以少牢。宋祀如唐,而于秋分日祀寿星。今拟如唐制,分日而祀,为坛于城南。”从之。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每岁圣寿日祭寿星,同日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示与民同受其福也。八月望日祀灵星。皆遣官行礼。三年,罢寿星等祀。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之祀
明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