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路线考证的依据康熙和乾隆路经今赤峰境内的三次东巡,分别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康熙第三次东巡盛京。
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乾隆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巡盛京。
实际上,康熙、乾隆多次到过今赤峰境内,但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却只有这三次,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三次。
途经今赤峰的三次东巡,每次所走路线均不相同。
对行进路线的考证,主要的依据是《清实录》和《清起居注》等文献的记载。
但由于当时塞外人烟稀少,各种文献所记录的路线及地名已很难找到现在的地名 一一对应了。
在考察清帝东巡的路线和驻跸地时,有必要关注“大营子”这一地名。皇帝行宫一般称“某某大营”,在东北方言中,人们习惯在 名词后面缀子”字,后人就习惯于将“大营”称为“大营子”了。
这一村名在赤峰市、朝阳市、承德市 境内分布最多,而这些地区绝大多数都是清帝东巡、 北巡或围猎到过的地区。
此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庞大的队伍。
二是队伍中有皇太后及众女眷。
三是东巡队伍携带有大量物品。
四是随时组织的围猎活动。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大队人马行进的速度 和每日行进的距离。
比如,康熙第三次东巡,史料记载其规模就非常庞大。参与第三次东巡的核心成员包括三个行辕:即皇太后行辕40人,皇上行辕147人,内廷主子行辕包括七名皇子以及各妃嫔等24人,共计211人。
另外,再加上驭车太监159人,各种修理匠、裁缝、仓人、厨子、驮饭人、肉人(做肉食的人)、酿酒匠、造纸匠、 陶罐匠、米仓人、果人(做果品的人)、饽饽厨子、豆腐厨子、油匠、箭匠、木匠、鞍匠、绸缎匠、抬果 子人、蜜仓人、箭仓人、杀鸡人、洗碗碟人、牧人、 铡草人、脚夫(即抬轿人)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护 驾官兵包括京师、盛京、吉林三处官兵约六千~七千人之多。除了京师随行人员外,还有地方官员随时参加扈驾。因此,东巡队伍总计约有两万人之多。(上次说到的是七万人。)
这次东巡,相关的衙门还为康熙帝从京师带来了大量的物品,供巡幸途中消费和赏赐。
其中包括:户部带往盛京的银两、绸缎等物计重八千九百,装十二车。
造办库带的衣物、鞍辔等物计四千二百斤,装六车。
广储司带的缎服等项二千三百斤,装三车。
掌仪司带的葡萄干等项五百斤,装一车。
药房带的各种药物等计七百八十斤,装一车。
膳房带的簸箩、扁 担等什物五百八十斤,装一车。
茶房带的茶叶、奶油等项六百九十斤,装一车。内管领带的米面等项计三万四千三百余斤,装四十九车。
武备院带的弓、箭、马鞍子等项八千二百八十余斤,装十二车。
庆丰司装牛犊的车八辆,装器具的车一辆。以上共计91车,先行送往盛京、伊春口等地的物资,以及盛京随时送到东巡队伍中的大量日用物品等,还未计算在内。
喀喇沁旗锦山镇,当年康熙曾驻跸这里 。
康熙第三次东巡
综影视:娇软堪折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