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蕤厌倦了都市中千篇一律的爱情,她觉得都市的人也都像商品一般千篇一律一个模板出来的,没什么出奇的地方,甚至恋爱也都是变成了商品。
如蕤渴望奇遇,渴望疯狂的不平凡的那些事情,但是我个人觉得已经趋近于一种病态了。
我不太能理解如蕤对爱情的感受,她的爱情在我眼里看起来怪怪的,整个文读完也都显出一种不和谐感,总是哪里觉得不舒服。
如蕤中有一些描写让人感觉到沈从文的影子,正之于沈从文喜欢乡村讨厌城市一样,这种倾向性的描写有很多。
而且最后明明和她爱的,并且他也爱他的人和好了,为什么又必须非要离去呢?
整个文章都是及其颠覆我三观的,也是怎么读也无法理解她做事动机的,所以我总是觉得处处都透露着古怪,我在读的全过程中也是不自禁的皱眉和怪异感。
全文我唯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的描写了:
“都市中所流行的,只是为小小利益而出的造谣中伤,与为稍大利益而出的暗杀诱捕。”
因为这段我有深切的体会,生活中也曾经历过,更有共鸣感。
文中对这个女子的描写太过完美了,甚至连周围人对她的态度也很完美,处处透露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她本身选择做的事情也都充满一种梦幻感,不像是现实中的人会选择去做的事情,概许是我个人经历浅薄的原因,但真的无法理解她的思考以及选择。
“莫想起一切过去有所痛苦,过去既成为过去,也值不得把感情放在那上面去受折磨”。
这句话是很好的,我也认同,但是要知道生活中并不是你想不想起就可以做到不想起的,譬如你周遭人的提醒,周遭人的问题,问你曾经历的痛苦,生活中有太多情景逼得你不得不回忆过去,而如蕤所说的那句话也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结果罢了。
除非能做到避免和社会中的人有所太多接触,尽量避免和人谈话才能不被周遭人逼迫回忆吧?
如果经历一个周围亲戚都知道的痛苦的事情,要知道摊上不好的亲戚,他们是会经常在你身边嗡嗡嗡说你过去经历的事情,哪件不好的,哪件你怎么样怎么样的,评点与指手画脚。
总有这种时候的,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避免罢了。避无可避的话也只能忍过去。
《如蕤》,最初题名《女人》,首刊于1933年8月25日至9月12日《申报•自由谈》。描写一个女学生的经历。如蕤是个家庭富有的女学生,一次,她在海中游泳遇险,被一青年救起,遂生爱心,两人同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男青年因病不愿随她出国留学,两人遂分手。
虽然我不懂她明明互相相爱还要离开的选择,但我相信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和她的经历与思想脱不开关系的,因此即使我不懂但我表示尊重。
闭目有思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