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尝以为,世间之理,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然历经诸事,始知人心之复杂,远非一刀可断。贵寺援手,非为林某一人,实为江湖正气,天下安宁。此等胸襟,林某受教。
日后江湖路远,若有所需,但凭传书,斩情派力所能及之处,定不推辞。区区此心,可鉴日月。
谨此奉书,聊表谢忱。惟愿佛法广布,天下太平。
林 芳 顿首”
写罢,他仔细封好。又铺开第二张纸,致正骨寺胡秉正方丈。
“正骨寺胡秉正方丈尊鉴:
秉正大师法座前:
一别经月,未知法体安康否?前日群邪犯境,幸得大师与少林高僧及时来援,解我芙蓉山之围。雪中送炭之恩,林芳与阖派上下,铭感五内。
忆及往日,林某性情偏激,言语之间,多有不敬之处。大师屡次劝导,虽道不同,然慈悲之心,历历可见。西北之战,断臂之劫,亦是因果循环,林某并无怨怼。近日静思己过,深感往日行事,确乎过于酷烈,虽秉持诛恶之念,然手段或有可商榷之处。大师当年‘慈悲度化’之论,如今思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闻大师座下善心,聪慧伶俐,他日有缘,或可一见。
山高水长,惟望珍重。日后江湖,但有所命,力所能及,绝不推辞。
林 芳 再拜”
这两封书信,语气平和,措辞恳切,与前次那封被撕毁的、充满讥诮与反驳的信函,已是天壤之别。尤其是致胡秉正的信中,更是隐隐有反思己过之意,虽未明言认错,然姿态已放低许多。
书信写就,林河尘唤来燕星蝶,命她选派得力可靠弟子,星夜送往嵩山少林与正骨寺。
却说那送信弟子抵达嵩山少林,知客僧接过书信,见封面落款竟是“林芳”,不由得大吃一惊,不敢怠慢,连忙呈送方丈及达摩院、罗汉堂首座。
少林方丈阅览书信,白眉微动,沉吟不语,随即递与一旁的空性、空相。
空相禅师看罢,面露讶异,捻须道:“阿弥陀佛。观此信言辞,恳切谦冲,与前番大漠之中那锋芒毕露、言语如刀之态,判若两人。其中……莫非有诈?或是其门下弟子代为执笔,以全礼数?”
空性禅师性子更直,他反复看了两遍,浓眉紧锁,瓮声道:“古怪!着实古怪!这女魔头……林芳,竟会写出如此信件?感谢我等便罢了,竟还说出‘受教’、‘敬佩’之语?依老衲看,定是其身边有高人指点,或是那代为执笔的弟子,文采斐然,擅作主张罢了。她本人,岂会有此觉悟?”
少林方丈却缓缓摇头,目光深邃:“空性师弟,你着相了。字为心画,文如其人。此信笔力沉凝,字里行间气度一贯,绝非他人代笔所能模仿。况且,信中提及西北论道‘言语冲撞’,此等细节,外人如何得知?更言‘始知人心复杂,远非一刀可断’,此乃切身感悟,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也。”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感慨:“看来,芙蓉山上那断臂一击,斩断的不仅是她的肢体之累,更是其心中某些根深蒂固的执念啊。佛曰放下,未必是放下屠刀,亦可放下心中之‘我执’。林施主此番,怕是于那无边恨海之中,窥见了一叶渡舟。此乃善兆,我佛门当为此欣慰,岂可因往日龃龉而存疑忌之心?”
空性、空相闻言,皆是一怔,细细品味方丈之言,再观那书信,似乎字里行间,果真透着一股与往日迥异的沉静气度,不由得信了七八分,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正骨寺内,胡秉正亦收到了林河尘的亲笔信。
他于禅房之中,屏退左右,独自拆阅。甫一展信,那熟悉的、带着冷冽优雅的笔迹便映入眼帘。然而,随着阅读深入,胡秉正持信的手,竟微微颤抖起来,一双慧眼之中,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现出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惊讶,有欣慰,更有一种老友迷途知返般的深切感慨。
江湖恩仇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