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故事:《碧血诗卷》
核心设定
古籍修复馆的库房里,藏着一卷染血的清代诗稿——乾隆年间,落魄诗人沈砚之以一首《碧血吟》名动江南,却被同僚周延昌剽窃诗作献给权贵。沈砚之欲当众对质,反被周延昌诬陷“诗含反意”,扣上文字狱的罪名,在狱中被毒打致死。临死前,他蘸着自己的血,在诗稿末尾补全了未写完的最后两句,诗卷被周延昌弃于废纸堆,却因这股冤气附上了怨念。
诗卷衍生出诡异特性:1. 深夜修复诗卷时,墨汁会自动变成血水,未干的字迹会浮现“还我诗名”的字样;2. 吟诵《碧血吟》的人会听到哭泣声,眼前闪过狱中刑具的残影,指尖会沾上洗不掉的暗红痕迹;3. 周延昌的后代若接触诗卷,会被诗句“缠上”——默读时诗句会重组为当年被诬陷的真相,最终在诗卷夹层找到沈砚之带血的绝笔字条。
人物设定
1. 林墨:28岁的古籍修复师,因接手一批旧书发现这卷诗稿,性格沉稳细致。第一次修复时就察觉墨汁异常,是唯一能从《碧血吟》的韵律中听出“冤屈”的人(别人只觉诗句悲壮)。
2. 沈老先生:沈砚之的七世孙,藏着沈砚之的日记(记录诗作创作过程与被剽窃的经过)和半块诗稿残片,怕周家报复,多年不敢声张,是关键线索提供者。
3. 周明远:周延昌的后代,现任文化公司老板,想将《碧血吟》包装成“周家祖传诗作”牟利,对外谎称沈砚之是“因反诗伏法的狂徒”,还试图销毁诗卷原件,是当年冤案的延续者。
4. 怨念本体(沈砚之):以“血字诗稿”“吟诵哭声”“指尖血痕”形式存在,永远穿青布长衫,袖口沾着墨渍与血污,手里攥着断笔,眼神满是悲愤。他的“恐怖”不是伤人,是盯着周家后人,逼其归还诗名,还自己清白。
正文
第一章 诗卷里的血水与哭声
林墨在修复馆库房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个蒙尘的木匣。
匣子里是一卷泛黄的诗稿,纸页边缘残缺,首页写着《碧血吟》,落款“沈砚之”,字迹清隽却带着颤抖。她刚用毛笔蘸墨修补缺字,笔尖落下的瞬间,墨汁突然变成暗红的血水,顺着纸纹晕开,在缺字处自动凝成“贼”字,紧接着,耳边传来一阵微弱的哭泣声,像有人在低声吟诵诗句,悲怆又绝望。
“怎么回事?”林墨惊得打翻墨碟,血水溅在指尖,竟像生了根似的,擦了三遍仍留暗红痕迹。她翻看诗卷末尾,那里有两句用血写的诗:“恨血千年终化碧,诗魂何日返人间”——正是“苌弘化碧”的典故,暗喻自己的冤屈如苌弘一般,虽死仍盼昭雪。
当晚,林墨被书房的声响吵醒。诗卷竟从木匣里滑出来,摊在桌上,未修补的缺字处全是血写的“还我”,窗外飘着细雨,哭声混着雨声传来,越来越清晰。她壮着胆子念出《碧血吟》的开头,眼前突然闪过模糊的画面:穿青布长衫的男子被按在地上,有人夺过他手中的笔,往他嘴里灌墨汁,地上的诗稿溅满了血。
第二章 日记里的真相与断笔
林墨带着诗卷找到沈老先生时,老人看到落款,瞬间红了眼眶:“这是先祖沈砚之的真迹……他的冤屈,终于要清了。”
沈老先生从樟木箱里取出一本线装日记,封面已褪色,里面记着沈砚之的创作历程:“乾隆二十七年秋,作《碧血吟》,咏苌弘之忠,叹世事之冤”“周延昌借观诗稿,竟私改落款献予总督”“明日当于诗会对质,若我不归,此记为证”——最后一页的字迹被血渍覆盖,只留下“周贼”二字。还有半块诗稿残片,上面的字迹与那卷诗稿完全吻合,正是《碧血吟》的开篇四句。
诡物与顶流们:我真的很适合拍成恐怖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