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问情: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小时候在农村,太爷爷那一辈老人厢房里都停着一口棺材,没有上漆。那时候我很小,每次看到这个物件都很害怕躲着走。而太爷爷们呢没事就过去转转看看,甚至寿衣都提前买好。同辈的老人聊天,彼此还要晒晒自己棺材的木料和寿衣的质地,再对比,现代人就会发现,我们活着的时候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死之前紧张恐惧,潦倒草率。他们面对生命和时间从容淡定,是我们当代很多人无法理解的。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到底靠什么能够做到如此淡定从容呢?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殊之处。生命信仰。老舍的著名小说四世同堂,开篇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刻画和描述,主人公齐老爷子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自己手持的花花草草,齐老人觉得自己一世的劳务没有虚掷。院子里住满了自家的人,老者的心里也就充满了欢喜。他像一株老树在院里生长了枝条,每一条之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中国人尊守敬松,通过对先人的祭祀,教民反古复始,不忘记所留生,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来干什么干什么呢。继志述,事效法先人,你永远运动,永远前进,永不平息的刚建精神,承前启后,通过生命的接力来完成家国的理想。传统的中国人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家庭家族的历史生活者,把自己看作是历代祖先理想和精神的实现者和传承者。历史文化的发展就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中延绵不绝,人的情绪也在对过去的怀念和尊重,在对现实人生的真实与热爱,在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中得到。未免而使中国人建立了一种基于生命论基础上的形象信仰和心灵安顿。生命论的本质是生生不息,天地之大的。用老一辈们把自己置于天地,祖宗父母,寄身子孙过去、现在、未来的连接点,用自己一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将它们贯穿,连通起来。生不欣然,肆意无海,花落还开,水流不断。中国人所追求的圆满,不是在超验的上帝那里获得解脱,而是更愿意在这充满浓浓的人情和家族理想的历史中获得永恒。而这种永恒所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所特有的那种为家庭、为民族,乃至为国家负责,为子孙万代造福的精神。中国人人都熟悉的那句话,造福子孙。西方的文化语境中,没有这个事。传统的中国人是为历史负责,是先为祖宗负责,后为子孙负责。正是这种历史责任感,支撑起了我们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而究其根本,仍是曾子的那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
热点提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