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的约定,成了江意欣和林翊泽重逢后最柔软的序章。第一次咖啡之约定在老城区的一家独立咖啡馆,落地窗外爬满常青藤,阳光漫进店里时,刚好落在林翊泽指尖——他比五年前沉稳许多,说话时会下意识放慢语速,听她讲北京分社的趣事,眼神里的专注像从未被时光稀释。
“这本书我看了,”林翊泽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城南旧事》,扉页上是江意欣熟悉的娟秀字迹,“你在后记里写的‘遗憾是成长的注脚’,我看了三遍。”江意欣握着温热的拿铁杯,指腹蹭过杯沿的奶泡,忽然想起大学时他总在她的读书笔记上写批注,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曾是她图书馆时光里最亮的光。
重逢后的日子像被按下慢放键。他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执着于“必须每天见面”,而是学会在忙碌的间隙留出彼此的位置。江意欣去外地组稿,会在行李箱里塞一包林翊泽爱喝的挂耳咖啡;林翊泽工作室加班到深夜,会拍下窗外的月亮发给她,配文“今天的月色和你在北京看到的一样”。周末时,他们偶尔会回到母校,在曾经一起自习的图书馆角落坐一会儿,或者去校门口的小吃摊买一份烤冷面——味道和十年前没差,只是他们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为了抢最后一根烤肠闹得脸红。
变故发生在重逢后的第八个月。江意欣负责的重点项目需要和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合作,对接人名单发过来时,她看着“林翊泽”三个字,指尖瞬间僵住。开会那天,林翊泽穿着深灰色西装,坐在合作方主位上,谈起项目规划时条理清晰,偶尔和她对视,眼神里多了几分职场上的克制。
项目推进到中期,矛盾第一次爆发。江意欣坚持要在图书配套的建筑插画里加入更多人文元素,认为“冰冷的线条需要故事感”;林翊泽却觉得“功能性优先,过度装饰会影响专业度”。争论从会议室延续到停车场,深秋的晚风卷着落叶,落在江意欣的风衣上。
“你还是老样子,总把个人情绪放进工作里。”林翊泽的声音带着疲惫,他刚结束一场跨国会议,眼下的青黑清晰可见。
“我是在为读者考虑!”江意欣攥紧手里的方案册,纸张边缘被捏得发皱,“你现在满脑子都是‘专业度’‘功能性’,难道忘了我们以前一起说过,要做有温度的作品吗?”
“以前是以前,现在我们是合作方,不是大学时的搭档!”林翊泽提高了音量,路灯的光落在他脸上,映出眼底的烦躁,“你能不能成熟一点,别总拿过去的事说事?”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割开了江意欣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她看着眼前的男人,忽然觉得陌生——他不再是那个会在她熬夜改稿时默默递上热牛奶的林翊泽,而是变成了只谈工作、不讲情面的“林总”。那天晚上,江意欣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翻出重逢后他们一起拍的照片,照片里的笑容那么真切,可此刻想来,却像隔着一层雾。
冷战持续了半个月。项目对接会变成了最尴尬的场合,他们全程零交流,所有沟通都通过助理传递。直到出版社领导察觉异常,找江意欣谈话:“项目是大事,个人情绪不能影响工作。你和林总认识这么久,有什么问题不能坐下来好好说?”
江意欣其实也后悔。她知道林翊泽最近压力大,工作室刚接了一个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她也明白自己不该把工作上的分歧扯到过去,可话到嘴边,总是控制不住地带着情绪。那天晚上,她主动给林翊泽发消息:“明天中午一起吃饭吧,就当……聊聊项目。”
九月有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