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卤味与未竟的稿纸
作者说:街角的小吃店只在半夜开门,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准备美食,店主无偿提供食物,只需要顾客的故事来换……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刚敲过最后一响。
梧桐巷深处的路灯忽明忽暗,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映得斑驳。巷尾那间挂着“拾光食肆”木牌的小店,终于亮起了暖黄的灯。门帘是洗得发白的蓝布,掀起来时会发出“哗啦”一声轻响,像老时光里的一声叹息。
林砚之站在店外,指尖夹着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回神。他把烟蒂摁在墙角的旧铁桶里,看着玻璃门上自己的倒影——胡茬冒了青,眼底是化不开的乌青,身上那件格子衬衫皱得像被揉过的稿纸。这是他失业的第三个月,也是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的第九十天。
“要进来坐坐吗?”
门帘被掀开,店主苏拾端着一个搪瓷碗站在门口。她穿着素色的棉围裙,头发用一根木簪绾着,眉眼间没什么情绪,却让人觉得踏实。碗里是刚卤好的鸭翅,油亮亮的,飘着淡淡的八角香。
林砚之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店里不大,只有四张木桌,桌上摆着粗陶碗和竹筷。墙上钉着一块木板,上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字:“食物无偿,故事来换”。
“随便坐。”苏拾把搪瓷碗放在吧台,转身进了后厨,“卤味刚出锅,要尝尝吗?再给你下碗阳春面?”
“……好。”林砚之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的木纹。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打在玻璃上,像在敲打着什么没说出口的心事。
很快,苏拾端着一碗面和一碟卤味过来。阳春面的汤是奶白色的,撒着葱花和一勺猪油,热气裹着香气漫上来,勾得林砚之的胃一阵空响。他确实很久没好好吃饭了,每天要么是泡面,要么是楼下便利店的饭团。
“先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苏拾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一个旧本子,像是在等什么。
林砚之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面条。面煮得恰到好处,筋道爽滑,汤喝起来鲜得很,带着骨头熬出来的醇厚。他眼眶忽然有点发热——上一次吃到这么暖的面,还是在母亲生前,她也是这样,会在他熬夜写稿时,端来一碗阳春面,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写故事”。
他闷头吃了大半碗面,又啃了一个鸭翅。卤味炖得很透,肉质软烂,咸香里带着一丝回甜。苏拾一直没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他,像在等他慢慢平复下来。
“你……真的只要故事,就不要钱?”林砚之放下筷子,声音有点沙哑。
苏拾点了点头,把旧本子推到他面前:“写下来也行,说出来也行。只要是你的故事,就够了。”
林砚之看着那个旧本子,封皮已经磨破了,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一些简单的插画——有吃着面流泪的老人,有笑着分享炒饭的情侣,还有像他一样,眼神疲惫的年轻人。他忽然觉得,在这里说自己的故事,好像也没那么难。
“我以前是个作家。”他开口,声音有点发紧,“准确说,是个写小说的。前几年还算有点名气,出版过两本书,也拿过几个小奖。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能靠写字过一辈子,能写出让读者记住的故事。”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是温的,刚好润了润干涩的喉咙。
“我第三本书,写了整整两年。主角是个老木匠,守着一家快要倒闭的木工作坊,坚持做传统的榫卯家具。我想写的是坚守,是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老手艺。为了写这本书,我去南方的古镇待了半年,跟着一位老木匠学做木工,看他怎么选料、怎么刨木、怎么拼接那些没有一根钉子的家具。”
林砚之的眼神亮了些,像是想起了那些日子的阳光和木屑的味道。“老木匠告诉我,做木工和做人一样,得踏实,得用心,不能有半点虚的。我那时候特别有干劲,每天除了帮老木匠干活,就是躲在小屋里写稿,常常写到后半夜。我觉得那本书会是我最好的作品,会让更多人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人间故事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