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裹着栀子花香漫过幸福街的青石板路时,街尾修鞋铺的老张头正举着手机,对着自家趴在鞋盒里打盹的橘猫拍视频。镜头里,橘猫懒洋洋地抬了抬爪子,背景里混着街口早点铺的蒸笼响、中段花店的风铃音,还有巷子里孩子们追跑的笑声。老张头没多想,随手把视频发进了幸福街居民群,配文:“咱街的日常,比空调房舒服。”
没人料到,这条没加滤镜、甚至有点晃的视频,会在三天后炸了抖音。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街角奶茶店的老板娘苏姐。那天她正给客人递珍珠奶茶,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点开一看,全是问“你家店在哪条街”的私信。顺着私信点进主页,才发现老张头发的视频被转了上万次,评论区里满是“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求具体地址,想周末去逛”的留言。苏姐赶紧把这事捅到居民群,群里瞬间炸了锅——有人说自家窗台的牵牛花被拍进了背景,有人发现视频里闪过自家孩子的小自行车,还有人翻出自己前阵子发的街景视频,点赞数也跟着涨了不少。
“要不咱整个官方账号吧?”社区居委会的李阿姨在群里提议,“统一发内容,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咱幸福街。”这话一出,大家纷纷附议,可讨论来讨论去,没人敢接“运营账号”这个活儿——老张头只会拍猫,苏姐要守奶茶店,开书店的周叔连抖音都没下载过。就在众人犯难时,有人提了一嘴:“老林家的柒柒不是刚毕业吗?小姑娘懂这些新鲜玩意儿!”
林柒柒接到李阿姨电话时,正窝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刷招聘软件。听到“运营幸福街抖音账号”,她眼睛一下子亮了——她学的是新媒体专业,之前实习时也做过账号,更重要的是,她打小在幸福街长大,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熟得不能再熟。挂了电话,她立马翻出相机,先去拍了早点铺刚出锅的油条,又去拍了花店老板娘修剪玫瑰的样子,最后蹲在修鞋铺门口,跟老张头的橘猫玩了半天,凑齐了第一条正式视频的素材。
当晚,“幸福街日常”账号发布了第一条视频:镜头从早点铺的蒸汽慢慢移到花店的玻璃门,再到修鞋铺里打盹的橘猫,最后落在夕阳下的青石板路上,配文“幸福就是,早餐有油条,午后有花香,傍晚有猫陪”。视频发出去不到两小时,点赞就破了千,评论区里有人说“看饿了,明天就去吃油条”,有人说“那个修鞋铺的猫好可爱,求多拍”。林柒柒盯着手机屏幕,嘴角止不住地往上扬,觉得这比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还让人开心。
接下来的日子,林柒柒成了幸福街的“专职摄影师”。每天早上六点,她准时出现在早点铺,拍老板炸油条时溅起的油花;上午去书店,拍周叔给小朋友讲绘本的样子;下午蹲在巷口,拍老奶奶们坐在藤椅上织毛衣、聊家常;傍晚则扛着相机,等夕阳把整条街染成暖黄色,拍居民们牵着狗散步的场景。她不搞复杂的剪辑,也不加花哨的特效,只把最真实的日常剪进去——比如苏姐给客人加珍珠时多舀了一勺,比如老张头修鞋时哼的老调子,比如下雨天,大家在奶茶店门口共用一把伞的样子。
账号火得很快,不到一个月,粉丝就涨到了十万。常有外地游客按着视频里的地址找来,早点铺的油条从早上卖到中午,花店的玫瑰每天都不够卖,连周叔的书店里,都多了不少专门来打卡的年轻人。林柒柒每次在街上来回拍素材时,总能收到居民们递来的奶茶、水果,苏姐还特意给她留了最爱的芋圆,说:“柒柒啊,多亏了你,咱街现在比过年还热闹。”
这天,林柒柒刚把拍好的“幸福街雨后街景”视频发出去,就收到了一条私信。私信来自一个叫“齐峰”的账号,头像是一只蹲在梧桐树下的柴犬。对方说:“你拍的幸福街好亲切,跟我家这边的老街区很像,就是少了点梧桐树。”
林柒柒愣了一下,回复道:“你家在哪呀?也有这么多老铺子吗?”
人间故事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