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度的威名远播海外,中原地区的士人为躲避战乱纷纷投奔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去依附。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好友,两人曾一同锄地种菜。一次,地里出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继续锄草,仿佛黄金不过是块瓦片;而华歆捡起金子后又丢下。众人通过此事评判出两人的高下。邴原曾远游求学,一去便是八九载才归乡。因师友皆知他不饮酒,临别时只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喝一次。”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于世,公孙度听说他们来到辽东,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修建小屋。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过一个月,就形成了村庄。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研习古代祭祀的礼仪,只会见学者,不见其他的人。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民间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评价人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从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对他表示不满。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被人发现而成就其德。不合时机地发表意见,都会招致灾难。”他秘密教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型被杀,只求不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民间发生争执后,去请王烈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了,而去做生意来进行自我贬损,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后秦帝国之群雄逐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