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去世后,朝堂权力出现空缺,选择合适的继任者成为沃丁的首要任务。经过多日的考量与大臣推荐,沃丁最终任命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并非新人,而是与伊尹同期的商汤老臣,曾参与灭夏之战,后在太甲、沃丁时期担任“司徒”(掌管土地与民生),以“务实、清廉、懂民生”著称。沃丁选择咎单,一方面是看重他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对商汤祖制的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任命老臣,确保治国理念的连续性,避免因权力更替引发政策动荡。
咎单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严格遵循“伊尹旧政”,将“节用宽民、笃行汤法”作为施政核心。在“节用宽民”方面,咎单首先从王室开支入手,建议沃丁减少宫廷宴饮与奢华装饰,将节省下来的财物用于救济灾民与修缮水利——当时商朝西部因遭遇旱灾,部分地区颗粒无收,咎单亲自前往灾区,组织官员开仓放粮,同时带领百姓挖掘水井、修建水渠,有效缓解了旱情。他还进一步完善“什一而税”制度,规定“新垦之田,五年不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短短几年间,商朝的耕地面积便增加了近三成,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在“笃行汤法”方面,咎单对商汤以来的律法进行了系统整理与补充。他发现,随着商朝疆域扩大与人口增加,原有律法中部分条款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情况,例如“诸侯朝贡”的具体标准、“手工业管理”的细则等均存在模糊之处。为此,咎单组织司法官员,结合各地实际案例,编写了《汤法补遗》,对这些模糊条款进行明确界定——例如规定“大国诸侯每年朝贡粮食千石、奴隶百人,小国诸侯减半”“手工业作坊需登记工匠姓名与产品规格,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等。《汤法补遗》的颁布,不仅让地方官员施政有了明确依据,也规范了诸侯与王室、百姓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减少了矛盾冲突。
除了日常理政,咎单还十分重视对沃丁的提醒与辅佐。他深知,君主的德行与决策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因此效仿伊尹,编写了《沃丁》一书。这部著作并非简单的训诫,而是以“问答体”的形式,通过沃丁与咎单的对话,梳理商朝的治国理念与历史经验——例如在“如何对待诸侯”的章节中,咎单引用商汤“以德服诸侯”的案例,建议沃丁“不轻易动用武力,若诸侯有过错,先遣使劝导,屡劝不听再出兵”;在“如何培养继承人”的章节中,咎单则强调“需让继承人参与朝政、了解民生,不可养于深宫之中”。《沃丁》一书完成后,咎单亲自呈给沃丁,并建议他“每日诵读一章,时刻自省”。沃丁对这部书极为珍视,不仅每日诵读,还将其作为王室子弟的教材,确保商汤的治国理念能够代代相传。
在咎单的辅佐下,沃丁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务实、惠民”的特点。他在位29年间,商朝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诸侯叛乱与自然灾害,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储备充足,手工业与商业持续发展——亳都的集市上,来自各地的商品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青铜器、丝绸,还出现了来自南方的象牙、来自西方的玉石,甚至有来自东海的海贝(当时的货币),展现出繁荣景象。公元前1539年,沃丁因病去世,享年58岁,葬于狄泉(今河南洛阳附近)。后世为了表彰他“守成有功、敬贤爱民”的功绩,追谥其为“商昭王”——“昭”在谥号中意为“明德有功、光明磊落”,精准概括了沃丁的统治生涯。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