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最终决定释放商汤。当商汤从夏台走出,踏上返回商国的路途时,他回头望了一眼夏都斟鄩的方向,眼中没有丝毫感激,只有坚定的决心——这段囚禁经历,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夏朝的腐朽,也更加坚定了“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的信念。
商汤返回亳城的那一天,亳城百姓倾城而出,迎接他们的君主。百姓们手持鲜花与粮食,站在街道两旁,高呼“商侯万岁”,许多人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商汤在城门前下车,向百姓拱手致意,声音沙哑却坚定地说:“夏桀暴政,百姓受苦。我商汤今日归来,定当带领大家推翻夏朝,让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
随后,商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凝聚人心:
一、安抚百姓:下令开仓放粮,向贫困百姓发放粮食与种子;同时,减免三年赋税,让百姓有更多精力恢复生产。
二、奖赏功臣:对在他被囚期间,坚守岗位、稳定局势的伊尹、仲虺等人,给予丰厚的赏赐(如土地、奴隶、青铜器皿);对主动献出珍宝的百姓,也一一给予补偿。
三、整合军队:任命仲虺为“三军统帅”,加强军队训练,同时从归附的诸侯中征集兵力,扩大军队规模。商汤还亲自参与军事训练,与士兵同吃同住,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士气。
商汤的这些举措,让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不仅商国百姓对他忠心耿耿,归附的诸侯也更加坚定了“跟随商汤灭夏”的决心。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归来后,“诸侯皆归汤,汤遂有天下之半”——此时的商国,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诸侯国,而是拥有半个天下支持的“反夏核心”。
与商汤的威望大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桀的盲目自负。释放商汤后,夏桀将商国送来的珍宝与美女据为己有,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更加懈怠。他认为“释放商汤,既获得了财富,又让商国继续臣服”,是自己“英明决策”的体现。
夏桀身边的有识之士,如大臣关龙逄,曾劝谏夏桀:“商汤仁德,诸侯归附,若不早做防备,恐会危及夏朝统治。”但夏桀不仅不听,反而怒斥关龙逄:“朕乃天子,天命所归,商汤不过是朕的诸侯,岂能翻天?”后来,由于关逢龙死谏,惹得夏桀将关龙逄处死,彻底堵住了大臣的劝谏之路。
夏桀没有意识到,他释放商汤的决策,如同“放虎归山”——商汤的回归,让反夏势力重新凝聚;而他的暴政与短视,则进一步加速了夏朝的灭亡。此时的夏朝,就像一座根基已被蛀空的大厦,只需一阵狂风,便会轰然倒塌。
商汤归来后,立即与伊尹、仲虺召开秘密会议,敲定了灭夏的“最后战略”:
第一步:剪除羽翼:集中力量消灭韦国、顾国、昆吾国这三个夏朝的“东部屏障”。这三个国家是夏朝的忠实属国,也是商国西进伐夏的最大障碍。伊尹建议“先打韦国,再灭顾国,最后攻昆吾”,因为韦国实力最弱,且紧邻商国,先消灭韦国,可震慑其他两国。
第二步:舆论造势:由伊尹起草《汤誓》的初稿,历数夏桀的暴政(如“不恤百姓,淫乐无度”“杀害忠臣,亲近奸佞”),通过诸侯传递到天下百姓手中,让百姓知道“灭夏是顺应天命,为民除害”。
第三步:等待时机:观察夏朝的动向,若夏朝发生内乱(如饥荒、叛乱),便立即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夏都斟鄩,与夏桀展开决战。
在商汤、伊尹、仲虺的精心布局下,商国的灭夏准备有条不紊地推进。而此时的夏朝,仍在夏桀的暴政下走向深渊——百姓逃亡、诸侯叛离、军队涣散,灭亡的命运已不可逆转。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