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诸侯会盟,向诸侯展示商国的实力与灭夏的决心,同时承诺“灭夏后,将夏朝的领土分封给有功诸侯”,让更多诸侯加入反夏联盟。
最后,夏桀的暴政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危机(如饥荒、叛乱),待夏朝陷入内乱时,再发动总攻,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商汤完全认可伊尹的策略。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灭夏是一场关乎族群命运的战争,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于是,商汤开始按照伊尹的策略,有条不紊地推进灭夏准备:
军事上:仲虺率领军队进攻昆吾国,经过三个月的激战,终于攻破昆吾国都城,杀死昆吾国国君,夺取了青铜冶炼基地。此战之后,夏朝的属国几乎全部归附商国,夏朝彻底陷入孤立。
外交上:商汤在亳城召开诸侯会盟,共有三十多个诸侯参加。会上,商汤宣读了夏桀的暴政罪行,得到了诸侯们的一致认同,诸侯们纷纷表示“愿随商侯伐夏,为民除害”。
内政上:伊尹继续推行仁政,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同时,在亳城周边修建防御工事,防备夏朝的突然进攻。
夏桀二十二年,夏朝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斟鄩城内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夏桀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下令加重赋税,逼迫百姓交出最后一点粮食。百姓忍无可忍,纷纷发动叛乱,夏都斟鄩陷入混乱。伊尹得知消息后,立即对商汤说:“时机已到!夏朝内乱,民心尽失,此时伐夏,必能一举成功!”
商汤终于下定决心,召集诸侯联军,发表了著名的《汤誓》,历数夏桀的罪行,随后率领大军,向夏都斟鄩进发——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决战,即将在鸣条之地展开。
伊尹深入夏都的情报行动,不仅为商汤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更展现了早期政治家“以智取胜”的谋略智慧。这场行动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伊尹的勇气、智慧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利用夏桀的狂妄自大伪装身份,利用妺喜的失宠之怨获取情报,利用“两日相斗”之梦判断时机,每一步都精准地击中了夏朝的“要害”。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伊尹探夏的行动,标志着中国早期战争从“蛮力对抗”向“谋略制胜”的转变。在此之前,方国之间的战争多以“正面厮杀”为主,而商汤与伊尹则将“情报战”“心理战”“外交战”融入战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这种体系,不仅为商汤推翻夏朝奠定了基础,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谋略文化”的重要源头。
同时,伊尹与妺喜的合作,也反映了夏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当一个王朝的核心成员(如王妃)都选择与外部势力合作,其覆灭便已成定局。这一历史教训,也为后世君主敲响了警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若君主暴虐无道,即便拥有强大的权力,也终将被历史抛弃。
商汤与伊尹的灭夏战略,是中国早期政治与军事智慧的集大成者。从联姻聚贤到情报侦察,从巩固内政到等待时机,每一步都展现着“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的战略定力。正是这种定力,让商国在与夏朝的较量中,最终赢得了民心与天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商王朝时代。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