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伊尹,商汤还重用了其他贤才,如仲虺(夏朝的贤臣,因不满夏桀暴政,投奔商汤)、终古(夏朝的太史令,携带夏朝典籍投奔商汤)等。这些贤才的加入,让商族的统治团队变得空前强大,为推翻夏朝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商汤不仅善于聚贤,更善于安抚民心。在统治商族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仁政,与夏桀的暴政形成了鲜明对比:
夏桀时期,百姓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商汤则下令降低赋税,将百姓的赋税从“什取五”(缴纳收成的一半)降至“什取一”(缴纳收成的十分之一),同时减少徭役,让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商汤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如垄作、轮作),兴修水利工程,保障农田灌溉。在商汤的治理下,商族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夏朝末年,许多百姓因不堪夏桀的暴政,流离失所。商汤下令开放商族的粮仓,救济流民,并为流民分配土地与房屋,让他们在商族定居下来。这些流民感激商汤的仁德,纷纷加入商族的军队,成为商族推翻夏朝的重要力量。
商汤的仁政,不仅赢得了商族百姓的爱戴,也让周边的部落纷纷归附。例如,西方的氐、羌部落,原本是夏朝的属国,因不满夏桀的暴政,主动向商汤纳贡,表示愿意归附商族;东方的夷族部落,也与商族建立了联盟,共同对抗夏朝。到了商汤准备伐夏时,商族已凝聚了远超夏朝的民心与力量。
当商族的力量足够强大,而夏朝的统治已腐朽到极点时,商汤决定发动伐夏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民心向背”的较量——商汤以“替天行道,讨伐暴君”为口号,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开创了商朝的新纪元。
商汤在伐夏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他通过舆论造势,向天下诸侯与百姓揭露夏桀的暴政。商汤召集诸侯,在亳城举行会盟,发表了著名的《汤誓》(收录于《尚书》),其中说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这段话,既控诉了夏桀滥用民力、残害百姓的罪行,也引用了百姓“时日曷丧”的咒骂,证明自己伐夏是“顺应民心,天命所归”。
其次,商汤积极组建军事联盟。他派人前往各个部落,劝说他们加入伐夏联军。由于商汤的仁政早已深入人心,许多诸侯纷纷响应,很快便组成了一支由商族、夷族、氐族、羌族等多个部落组成的联军。据史料记载,这支联军的人数超过十万人,拥有战车数百辆,战斗力远超夏朝的军队。
在军事准备上,商汤任命伊尹为军师,仲虺为副将,制定了“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消灭夏朝的属国(如葛国、韦国、顾国),削弱夏朝的势力;然后再集中力量,进攻夏朝的核心统治区。经过数年的征战,商汤先后消灭了夏朝的多个属国,夏朝的势力被大幅削弱,只剩下西河、老丘等少数核心城池。
夏桀得知商汤消灭了自己的属国后,终于意识到了威胁,他急忙调集夏朝的残余军队,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一带)与商汤联军展开决战。
决战开始前,夏桀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士气低落——士兵们大多是被迫参军,对夏桀充满怨恨,根本无心作战;而商汤联军则士气高昂,士兵们纷纷表示“愿为商汤效死,推翻夏桀暴政”。伊尹抓住这一机会,下令联军发起猛攻,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绕到夏朝军队的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
战斗开始后,夏朝军队很快便溃不成军,士兵们纷纷倒戈投降,夏桀见大势已去,带着少量亲信逃往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商汤率领联军追击,最终在南巢抓获了夏桀。商汤没有处死夏桀,而是将他流放至南巢的荒山中,让他在那里度过余生。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