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中期的历史进程中,姒不降与姒扃兄弟二人,以“兄终弟及”的特殊传承方式,书写了一段不同于“父死子继”的治国篇章。姒不降在位五十九年,对内强化经济、平定叛乱、防灾维稳,对外睦邻夷族,将夏朝的稳定局面延续半个多世纪;晚年为避诸子争位之乱,主动禅位于治国才能更优的弟弟姒扃,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姒扃继位后,恪守兄长治国方略,维系王朝安稳,兄弟二人接力守护夏室基业,成为夏朝“守成治世”的典范。
姒不降出生于夏王泄三年的都城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约54里,黄河大堤南岸的杜留乡国都里村)。这座自姒杼时期便成为夏朝都城的城池,宫殿巍峨、市井繁荣,见证了夏王朝的鼎盛与传承。
作为夏王泄的儿子,姒不降自幼在王宫中耳濡目染,跟随父辈学习治国之道,从农田管理到军事调度,从诸侯朝贡到祭祀礼仪,逐渐成长为一位兼具远见与实干的继承者。待泄去世后,姒不降顺理成章继位,成为夏朝第11任君主。
继位之初,姒不降便明确“承先王之策,固夏室之基”的治国方向,全面延续父亲姒泄制定的基本国策。
他深知“民富则国稳”,在农业上,下令修缮大禹时期留下的灌溉渠道,组织百姓开垦老丘周边的荒地,推广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在手工业上,鼓励青铜冶炼、制陶、纺织等行业发展,设立“工正”官职管理工匠,规范生产流程,使夏朝的青铜礼器、农具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王室与贵族需求,更通过贸易流向周边部落,带动经济活力。为保障民生,姒不降还建立“常平仓”制度,在丰收之年储存粮食,以备灾年之需,极大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安全感。
对于东夷、淮夷等周边方国,姒不降摒弃单纯的军事威慑,转而采用“友好往来加文化交融”的策略。他定期派遣使者携带青铜器物、粮食种子前往夷族部落,教授农耕与纺织技术;同时邀请夷族首领访问夏都,参加祭祀、朝会等仪式,让他们感受夏朝的文明与实力。这种“以文睦邻”的方式,有效减少了边疆冲突,使夏朝与周边夷族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共处。
姒不降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王朝的平静——九苑地区(今嵩山东北、洛河以南,涵盖顾县镇、缑氏镇、庞村镇、寇店镇等地)的有莘氏部落举兵反叛。有莘氏与夏王室同属姒姓,皆为大禹后裔,世代居住在九苑这片肥沃之地,因掌控洛河沿岸的灌溉资源,实力逐渐壮大,便生出了脱离夏朝管控的野心。
得知叛乱消息后,姒不降迅速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部分大臣认为“同宗相残,恐伤和气”,建议遣使安抚;但姒不降清醒地认识到,九苑地处夏朝王畿东部,是连接东夷与夏都的交通要冲,若不及时平定叛乱,不仅会动摇周边诸侯对夏朝的信任,还可能引发连锁叛乱。最终,他决定亲自率军征讨。
出征前,姒不降做了充分准备:一方面,调遣王畿精锐部队,配备父亲泄时期改良的青铜武器与祖父杼发明的兽皮甲胄;另一方面,派人联络九苑周边的诸侯国,要求他们出兵助战,形成合围之势。有莘氏部落虽有一定实力,但面对夏朝的正规军与诸侯联军,很快便陷入劣势。姒不降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切断有莘氏的粮草补给,同时派人向部落内部散布“投降免罪”的消息,瓦解其军心。不到一个月,有莘氏首领便率部投降。
平定叛乱后,姒不降并未严惩有莘氏部落,而是保留其族号,将首领迁往夏都附近居住,同时任命夏朝贵族担任九苑的“牧”,负责当地军政事务。
这一“恩威并施”的处理方式,既震慑了其他有反叛之心的部落,又维护了同宗血脉的情谊,《竹书纪年》中“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的记载,正是对这场平叛之战的简洁记录。
姒不降深知,王朝的稳定离不开贤才的辅佐。他在位期间,多次选拔有才能的官员,其中最关键的两次任命,为夏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姒不降十八年,任彭伯为大理。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