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少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被有仍氏首领任命为“牧正”,负责管理部落的畜牧与农耕事务。这一职位虽然不高,却让少康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改进了畜牧方法,将牛羊分群饲养,定期驱虫、防疫,让部落的牛羊数量在一年内增加了一倍;他带领族人开垦新的耕地,引入大禹时期的水利技术,修建小型灌溉渠道,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还将部落的青壮年组织起来,编成一支五百余人的队伍,每日操练,既用于抵御野兽侵袭,也为将来的复国战争做准备。
少康在有仍氏部落中一直低调行事,试图在暗中积蓄力量,为复仇做准备。然而,他的行动终究还是被浇察觉。浇作为寒浞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野心与残忍,他深知少康的存在对他家族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得知少康不仅幸存,还在有仍氏部落中逐渐站稳脚跟,甚至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时,浇立刻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将这个潜在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于是,他迅速派遣了心腹前往有仍氏部落,带着强硬的命令,要求有仍氏首领交出少康。
有仍氏首领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他深知少康的身世与使命,也看到了少康身上的潜力与希望,因此一直暗中支持着少康。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部落实力有限,根本无法与浇的大军抗衡。面对浇的强硬要求,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如果拒绝交出少康,有仍氏部落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但如果交出少康,又将背叛自己的良心与道义。
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有仍氏首领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他找到了少康,将自己的担忧与困境如实相告,劝说少康尽快离开有仍氏部落,寻找更安全的地方继续发展势力。他希望少康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同时也希望少康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恢复夏朝的统治而努力。
少康听了有仍氏首领的话后,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愧疚。他感激有仍氏首领对他的支持与帮助,也愧疚自己给部落带来了如此大的麻烦。他深知,自己必须离开,为了有仍氏部落的安危,也为了自己未来的复仇之路。
少康明白,留在有仍氏迟早会被浇抓获,便在一个深夜,带着少数亲信,悄悄离开了有仍氏部落,前往有虞氏部落(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境内)投奔君主虞思。
虞思是一位贤明的首领,他早已听闻少康的遭遇与才华,对寒浞的暴虐统治也极为不满。见到少康后,虞思立刻设宴款待,并当场表示:“夏室正统不可绝,你身负复兴夏朝的重任,我必全力相助!”
随后,虞思任命少康为“庖正”,负责管理自己的膳食(这一职位看似低微,实则能时常伴随虞思左右,参与部落决策);为了让少康在有虞氏站稳脚跟,虞思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少康为妻,并封给他“纶邑”作为封地——这里有“田一成(方圆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虽然地域狭小、人口不多,却是少康复兴夏朝的第一个稳固基地。
在纶邑,少康终于有了喘息与发展的空间。他亲自带领百姓开垦荒地,种植黍、稷、稻、麦等农作物,让纶邑的粮食储备日益充足;他将自己带来的亲信与纶邑的青壮年编练成军,每日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教他们阵法与格斗技巧;他还派人四处寻访夏朝的旧臣与遗民,向他们宣传“复兴夏朝”的理念。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少康身边——有曾跟随相作战的老兵,有被寒浞迫害的贵族,有流离失所的农民。少康的势力虽仍弱小,却已如同一颗火种,在黑暗中悄然燃烧。
随着势力逐渐壮大,少康明白,仅凭纶邑的力量,无法与寒浞抗衡。他将目光投向了逃亡在有鬲氏部落(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的夏朝旧臣伯靡。伯靡曾是相的大臣,斟灌氏与斟鄩氏被灭后,他带领少数残兵逃往有鬲氏,多年来一直暗中联络夏朝遗民,等待复国的时机。
少康派遣心腹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往有鬲氏。信中,少康详述了自己的身世与复国之志,恳请伯靡“念及夏室旧恩,助我一臂之力”。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