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过家门,是治水的第七年。彼时他的儿子启已能扶着门框走路,看到禹从远处走来,便挥舞着小手,喊着“爹爹”。女娇也走到门口,眼中满是思念。禹心中一暖,却只是挥手对妻子说:“好好照顾孩子,等我治水成功,定回家与你们团聚。”说完,便带着民工匆匆赶往下游的河道工地。
第三次过家门,是治水的第十一年。启已经长成十岁的孩童,看到禹,便跑过来拉住他的衣角,使劲往家里拽:“爹爹,你怎么不回家?娘说你再不回来,我都要忘了你的样子了。”禹蹲下身子,抚摸着儿子的头,眼眶泛红:“孩子,水还没治平,天下百姓还在等着我。等洪水退了,爹爹就再也不离开了。”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子,递给启:“拿着这个,等爹爹回来,教你辨认山川的形状。”说完,便毅然转身,继续赶路。
就这样,禹带领民工们治水十三年。他们疏通了九条主要河流(即“九河”,包括黄河、淮河、长江等),在黄河中游劈开了龙门山(今河南洛阳龙门),让原本堵塞的河水得以畅通;在淮河下游开挖了鸿沟,将积水引入大海;在长江流域修筑了堤坝,保护沿岸的农田。十三年后,中原的洪水终于退去,露出了肥沃的土地,百姓们纷纷从高地回到家乡,重建家园,种植五谷。
为了感谢禹的功绩,百姓们尊称他为“大禹”——“大”字,既是对他治水伟业的赞颂,也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治水的十三年里,禹的足迹遍布华夏大地,他不仅平定了水患,更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了如指掌。洪水退去后,禹根据勘察的结果,将天下重新划分为九个区域,这便是“九州”的由来——冀州(今河北、山西一带)、兖州(今山东、河南东部)、青州(今山东半岛)、徐州(今江苏、安徽北部)、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浙江一带)、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豫州(今河南中部)、梁州(今陕西、四川一带)、雍州(今陕西西部、甘肃一带)。
为了便于治理,禹还为每个州制定了“贡物清单”:冀州盛产粮食与丝绸,便向中央进贡粟米与绢帛;青州多鱼盐与海产品,便进贡鱼干与海盐;徐州的铜矿资源丰富,便进贡青铜与玉器;扬州的木材与竹子闻名,便进贡楠木与竹器……这些贡物,既体现了各州的物产特色,也为中央政权的运转提供了物资保障。
除了划分九州,禹还制定了“五服制”,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甸服:天子都城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百姓需向天子缴纳粮食与赋税,服徭役。
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分封给诸侯,诸侯需向天子进贡特产,定期朝见,战时出兵助战。
绥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属于边疆地区,需接受中央的教化,维护边境安宁,偶尔进贡。
要服: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无需缴纳贡物,只需遵守中央的基本法令,承认天子的统治。
荒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最偏远的地区,中央不强制推行政令,只需根据当地习俗进行管理,保持名义上的臣服即可。
这种分层管理的制度,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尊重了地方的差异,为后来华夏王朝的行政体系奠定了基础。而禹治水的中心地区,根据《禹贡》等先秦文献记载,正是今山东省菏泽市——书中提到的大野泽、雷泽、菏泽、孟渚泽等十三个地名、水名,都位于菏泽境内,足见这里是禹治水的核心区域,也是他勘察九州、制定规划的重要据点。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而禹治水有功,深得百姓与诸侯的拥戴,便正式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后,舜在南巡途中逝世,禹带领百官守孝三年。孝期结束后,禹遵循禅让的传统,避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