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尊宝鼎高约六尺,口径三尺有余,鼎身由青铜铸造,表面布满了繁复的纹饰:顶部是盘旋的龙纹,龙鳞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便要腾空而起;中部是交错的云纹,线条流畅婉转,如同天空中变幻的云朵;底部则是象征农耕的谷穗纹,颗粒饱满,尽显生机。最令人称奇的是,宝鼎通体泛着温润的光泽,即便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多少岁月,也没有丝毫锈蚀,用手触摸,能感受到青铜特有的冰凉与厚重。农夫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器物,纷纷跪倒在地,以为是上天赐予的神物,消息很快便顺着黄河古道,传到了我所在的轩辕城。
得知宝鼎现世的消息时,我正在与炎帝商讨修订历法的事宜。听闻此事,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在当时的认知中,鼎并非普通的器物,而是象征“天命”与“秩序”的信物。早在伏羲、女娲时代,便有“铸鼎象物”的传说,认为鼎能沟通天地、承载万物。如今宝鼎在宛朐现世,是否意味着上天在认可华夏联盟的统一,或是在向我传递某种关乎文明延续的启示?带着这份疑惑与敬畏,我当即决定亲自前往宛朐,见证这尊宝鼎的真容。
当我率领文武大臣抵达宛朐时,宝鼎已被百姓们小心翼翼地抬到了田边的高台上,周围围满了前来瞻仰的民众,大家焚香祈福,口中念着对上天的感恩之词。我缓步走上高台,目光落在宝鼎上的那一刻,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表——这尊鼎的铸造工艺,远比我们当下掌握的技术更为精湛:青铜的配比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硬度,又兼具韧性;纹饰的雕刻细致入微,每一笔都精准流畅,绝非普通工匠所能完成。我伸手轻轻抚摸鼎身,仿佛能感受到一股跨越时空的力量,连接着上古先民与当下的我们。
随行的大臣们纷纷上前观察,有人说这是伏羲氏遗留的器物,也有人说这是神农氏铸造的礼器,众说纷纭,却始终无法确定宝鼎的来历与寓意。我知道,若想解开这个谜团,必须找到那位博古通今、通晓天道人伦的智者——鬼臾区。
提及鬼臾区,或许在寻常百姓中知名度不高,但在部族的智者与老者口中,他却是一位如同“活化石”般的人物。他又作鬼容区,号大鸿,据说已活了数百岁,亲历过伏羲氏晚期到神农氏时代的变迁,不仅精通医道,能治百病、救万民,更通晓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对上古的历史与文明有着极深的研究。
早年我在整合部族时,便曾听闻他的传说:有一次,某个部落爆发了不明瘟疫,百姓们上吐下泻、高烧不退,部落首领四处求医无果,最终找到鬼臾区。他仅用三天时间,便辨识出瘟疫的根源是受了潮湿之气的侵袭,随后采摘草药、熬制汤药,让部落百姓尽数痊愈;还有传言说,他能通过观察星象,预测风雨雷电的降临,指导百姓适时耕种,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
但鬼臾区性格淡泊,不喜热闹,常年隐居在宛朐附近的深山之中,平日里以采药、行医为生,极少与外界接触。若想请他出山,绝非易事。好在我此次前往宛朐,本就带着探寻天道、为民解惑的诚意,而非以首领的身份命令。于是,我遣散了随行的大部分士兵与大臣,只带着两名贴身侍从,备好草药与粮食,亲自前往深山寻找鬼臾区的居所。
深山之中林木茂密,山路崎岖难行,我们沿着溪流一路向上,走了整整一天,才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看到了一间简陋的木屋——木屋周围种满了各种草药,门前晾晒着刚采摘的艾叶与柴胡,显然便是鬼臾区的居所。我示意侍从留在门外,独自走上前,轻轻叩响了木门。
片刻后,木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须发皆白、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出现在门口。他身形瘦削,却精神矍铄,目光如同深潭般沉静,仿佛能看透人心。不用问,这便是鬼臾区。我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晚辈轩辕氏,拜见大鸿先生。今日前来,是因宛朐现世一尊宝鼎,晚辈愚昧,不知其来历与寓意,特来向先生请教。”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