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场景切换到盘古逝世后的画面时,我不禁驻足——他的头部隆起,化作巍峨的泰山,我仿佛站在泰山之巅,能看到山间缭绕的云雾;脚部朝天,变成险峻的华山,指尖能触碰到岩石的粗糙纹理;肚子隆起为嵩山,腰间的衣物化作山间的森林,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肩胛化作衡山与恒山,山间的溪流声、鸟鸣声交织成自然的乐章。而他的头发与汗毛,变成漫山遍野的树木花草,我伸手轻拨,能感受到叶片的柔软;牙齿化作地上的金石,指尖触及便传来金属的冰凉;精髓化作珠玉,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身上的虫子被“神的气息”感化,变成远古的人类,他们穿着简陋的衣物,在林间劳作、繁衍,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就在我沉浸在这震撼的场景中时,文溯的声音再次响起:“接下来,为您呈现现代科学对盘古时期的考证成果。”屏幕一侧弹出数据面板,另一侧则展开考古现场的虚拟场景。我“走进”云南元谋的考古遗址,看到AI还原的270万年前的场景:元谋人在洞穴中生活,使用简单的石器捕猎、生火。“1965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元谋县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其年代约为270万年前,这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文溯的解说伴随着虚拟考古学家的操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化石,通过3D扫描还原元谋人的面部特征,“2020年,在元谋县小河地区,考古团队又发现了‘蝴蝶腊玛古猿’化石,年代约为400万至300万年前,经研究确认,它是‘东方人’的直系先祖,而‘东方人’与元谋人都具有铲形门齿特征,这一特征是中华人种的重要标志。”
我伸手触碰虚拟屏幕上的化石模型,瞬间弹出详细的参数:牙齿的磨损程度、化学成分分析、所属的古人类物种分类……文溯还调出了全球古人类化石数据库,将元谋人与非洲南方古猿、欧洲海德堡人进行对比:“传统观点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中国境内发现的蝴蝶人(300万年前)、东方人(270万年前)、元谋人(270万年前)化石,形成了完整的演化链条,且均具有独特的中华人种特征,这为‘亚洲人类本土起源说’提供了重要依据。”屏幕上出现一张演化树图谱,中华人种的分支清晰地从远古延续至今,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分支并行发展,没有明显的迁徙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盘古时期的时间推断,与科学考证的结果惊人地吻合。”文溯调出《三五历纪》中的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后,经万八千岁而天地定”,再对比科学测定的“更新世早期(约250万年前)人类出现”的时间,两者相差不足百万年。“这并非巧合,而是古人通过口耳相传的传说,对远古历史的模糊记忆。”文溯解释道,“许多文明的创世传说,都暗含着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比如西方的‘上帝造人’传说,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被管理者’;而中国的盘古传说,强调‘世界由人类圣祖创造,人类是天地的继承者’,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折射出不同文明的起源观与价值观。”
关闭虚拟场景后,我坐在工作台前沉思。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从远古传说开始研究历史?毕竟传说不等于史实,甚至包含许多虚构的成分。但在我看来,传说就像文明的“基因密码”——它藏着一个民族对自身起源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对价值的追求。就像西方“上帝造人”的传说,暗含着“服从与被主宰”的意识,而盘古传说中“人类圣祖创造天地,死后化为万物滋养人类”的叙事,传递的是“创造、奉献与传承”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从科学考证来看,盘古传说中“中华大地孕育人类”的核心观点,与“中国人类本土起源”的研究成果相呼应,这不仅印证了传说中蕴含的历史记忆,更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2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的根,始终深扎在这片土地上。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