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日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乔迪习惯性地摸向身旁,却只触到微凉的被褥。他撑着拐杖起身,透过木窗看见安安正跪在新翻的瓜田里,怀里抱着个竹篮,篮底铺着去年留存的 “金蜜传承” 瓜籽。晨露打湿她的裤脚,发丝黏在汗津津的额头,却遮不住眼里跳动的光——像二十年前,他们初见瓜苗破土时的模样。
乔迪一瘸一拐地走到田边,把熬好的小米粥放在石墩上。安安直起腰,腰眼被扯得生疼,却笑着舀起一勺喂他:“你闻,土里头有甜丝丝的味儿,比去年的瓜还香。” 乔迪含着粥点头,舌尖触到米粒的温热,心里却泛开酸涩—— 这几年,安安的腰疾愈发严重,可只要摸到瓜籽、踏进瓜田,她就像被施了魔法,能扛着疼痛把日子嚼出蜜来。
新播的瓜籽刚冒尖,村里就来了不速之客。几个西装革履的人捧着文件,说要在村里建 “现代农业产业园”,征用一半农田,包括乔迪家的核心瓜田。为首的王经理递出名片:“乔老板,这是城里大公司,以后你们不用种地,躺着收租金。” 乔迪把名片拍在田埂上,拐杖狠狠杵在 “金蜜传承” 瓜苗旁:“我祖宗三代刨土,这田是用来长希望的,不是给你们盖水泥疙瘩的!” 安安攥着乔迪的袖子,指甲掐进他皮肉里—— 她不是反对钱,是怕丢了这浸着汗与泪的根。
抗争像场漫长的拔河,乔迪和安安成了 “守田派” 代表。他们挨家挨户串门槛,给乡亲们算 “账”:一亩田卖租金,一年万把块;可种瓜开体验店,游客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挣这个数,还能传手艺、留根脉。老猎户张叔把猎枪拍在桌上:“谁敢动咱的田,先过我这杆老枪!” 林夏带着学生做 “田园生态报告”,把瓜田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写成厚厚的本子,送到镇政府。
夏日的瓜田成了 “战场”,王经理带施工队强闯那天,乔迪和安安抱着瓜苗坐在田埂上。安安的腰病犯了,冷汗顺着下巴滴进土里,却咬着牙喊:“要毁田,先从我们身上跨过去!” 施工队的铁锹举在半空,突然传来警笛声—— 是在城里读法律的瓜宝,带着律师同学赶回来,用《土地承包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把王经理说得哑口无言。
这场对抗让乡亲们的心贴得更紧,也让乔迪家的瓜田成了 “乡村守护符号”。游客听说 “守田故事”,纷至沓来,体验店的木牌换成了雕花匾,“金蜜传承” 的西瓜成了 “爱国瓜”“情怀瓜”,价格翻番却供不应求。林夏组织孩子们在瓜田办 “夏日守护营”,教城里孩子认瓜藤、辨虫鸣,家长们在留言本写:“这不是普通的田,是活着的教科书。”
入秋时,王经理再次登门,却换了身休闲装,手里提着盒 “金蜜传承” 瓜:“乔哥,安姐,我尝了这瓜,才知道你们守的不是田,是宝贝。” 原来他回城里后,把瓜送给做农业投资的叔叔,老人尝完哭了:“这是咱中国田园该有的味儿!” 现在,公司想和乔迪合作,用 “金蜜传承” 做高端农产品品牌,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建小型加工厂和研学基地。
乔迪把王经理带到 “爱情寄存角”,翻开埋了五年的故事瓜皮—— 有对夫妻写着 “离婚前最后一次旅行,在这瓜田和好了”;有孩子写 “我的梦想是当瓜农,因为瓜藤会讲故事”。王经理的眼睛慢慢红了,说:“我想明白了,好的产业该和土地共生,不是吃掉土地。” 后来,合作协议上多了条 “生态守护条款”:每卖一颗瓜,捐一元建 “乡村记忆基金”,用于保护老建筑、传承老手艺。
小狗乔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