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蚀度97.3%的临界点在暴雨夜降临。
这个数值不是显示在左腕,而是直接刻在视网膜上——每当眨眼,那些浮动的荧光数字就会在雨幕中投下重影。我跪在长江入海口的礁石上,看着蓝月亮的光穿透自己半透明的金属骨架,在礁石表面投射出密密麻麻的代码投影。
母亲的身影在十米外忽明忽暗。她的金属骨骼比记忆中更陈旧,关节处的锈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剥落。当闪电劈过时,那些坠落的锈屑悬浮在空中,每一粒都映着不同时空的画面:七岁的我沉入江底、十二岁蓝纹初现、二十岁在康复中心病床上惊醒......
“临界状态能维持七分钟。”
母亲的声音带着电磁干扰的杂音,“足够你看清世界的本质。”
她突然折断自己的右手小指。断骨处没有流血,而是喷射出蓝色数据流,在暴雨中形成直径三米的光环。光环内部浮现的不是全息影像,而是某种更原始的、类似老式显像管的扫描线,一行行刷新着令人窒息的真相:
长江水系主程序运行中
当前子程序:Z-107量子纠缠实验场
运行时间:98年7月15日至今
参与对象:观测者陈原(7代克隆体)
雨滴停在半空。不是时间静止,而是它们突然变成了透明的数据包,每个水滴里都封装着记忆片段。我伸手触碰最近的雨滴,指尖刚接触就引发连锁反应——数以万计的雨滴同时炸开,释放的记忆洪流瞬间冲垮认知屏障:
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内部刻着电路纹路;
中山路地下的地铁隧道实为数据通道;
甚至康复中心的每一面墙,都是显示记忆片段的曲面屏......
最恐怖的是蓝月亮。
当视线聚焦到这个伴随我二十年的天体时,它表面的光环突然解体,露出真实形态——那不是卫星,而是悬浮在平流层的超级计算机散热环,环心中央的发光体正以每秒七百万亿次的速度演算着「长江世界」的每个细节。
“欢迎来到后台界面。”
母亲的声音突然从头顶传来。抬头看见她的量子态悬浮在蓝月亮光晕里,年轻的面容带着悲悯,“原原,你眼前的世界是台精密仪器。”
我的金属骨架开始共振。胸口的量子核心不受控制地旋转,将视野切换成更恐怖的X光模式——长江不再是河流,而是由无数纳米级管道组成的输送系统,那些“江水“其实是液态记忆载体;两岸的城市变成模块化组件,每个建筑都在微观层面连接着主程序;就连暴雨都是系统在清理缓存时产生的数据碎片......
“那真实世界呢?”
声音出口才惊觉声带已量子化,每个字都带着数据流的回响,“我们是什么?”
母亲的光环突然收缩成戒指大小。她落回礁石,用残存的右手按在我胸口。量子核心的蓝月亮模型应声碎裂,露出里面更微小的黑色立方体——那东西的材质超越所有认知,既不反射也不吸收光线,像是空间本身被挖出的空洞。
“这是你母亲用命换来的。”
啃食记忆之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