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几场连绵秋雨后,天气骤然转凉。
赵祯偶感风寒,起初只当是寻常小恙,未曾想竟缠绵病榻十余日,咳嗽总不见好,人也清减了几分。
虽每日强撑着处理朝政,但精力明显不济,批阅奏折的时间比往日缩短了不少,眉宇间常带着挥之不去的倦色。
盛明玉衣不解带地在庆寿宫照料,亲自尝药侍奉,看着丈夫憔悴的容颜,心疼不已。
赵祯握着她的手安慰:“无妨,不过是年纪渐长,身子骨不如从前硬朗,一场秋寒罢了,养养就好。”
话虽如此,盛明玉却能敏锐地察觉到,他眼底深处那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官家龙体欠安,从来都不是小事。
这份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坤宁殿那边,皇后曹丹姝虽因当年之事被彻底架空,在后宫形同虚设,但曹家在朝堂的根基并未完全拔除。
一些依附曹家的旧臣,见官家病体未愈,心思便有些活络起来。朝堂之上,一些关于立储、关于边备、甚至关于后宫“独宠”的议论,如同水面下的暗流,悄然涌动。晏殊、范仲淹等肱骨之臣虽竭力维持局面,但那份山雨欲来的紧绷感,已悄然弥漫在汴京的秋意里。
盛府自然也得知了官家生病的消息。盛老太太捻着佛珠,长叹一声:“天家无小事啊。”
盛纮更是忧心忡忡,既担心官家,更担心宫中的妹妹和外甥、外甥女。他下了朝,常去庆寿宫请安(隔着帘子),带些家中寻来的上好药材,言语间满是关切。
沈淑兰则日日抄写经卷为官家祈福,也常托人给盛明玉带些滋补之物和宽慰的家信。
盛明玉收到兄嫂的关怀,心中温暖,却也难掩忧色。她不仅要照顾病中的丈夫,还要安抚一双儿女。
赵昕懂事了,每日来问安都格外规矩,读书也更加勤勉,小小年纪已显露出沉稳。
赵媛则有些不安,她习惯了父皇如山般可靠的身影,如今见他病容倦怠,练武时都有些心不在焉,常缠着盛明玉问:“娘亲,爹爹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才能再带我去骑马?”
盛明玉搂着女儿,柔声安抚:“快了,媛儿乖,爹爹吃了药,好好休养,很快就能像以前一样了。”
她望着窗外日渐萧瑟的庭院,心中那份为家人、为未来悬着的担忧,却沉甸甸的,挥之不去。
转眼到了年末。赵祯的病在太医精心调理和盛明玉的悉心照料下,总算有了起色,虽未完全康复,但已能下床行走,精神也好了许多。
为振作朝野士气,也为了向内外传递天子无恙的信号,宫中依例举行盛大的年末宫宴。
庆寿宫上下为此忙碌起来。盛明玉亲自为赵祯挑选了庄重又不失暖意的常服,自己也精心妆扮。
赵昕穿着皇子礼服,小大人般端方持重。赵媛则被打扮得如同年画里的玉女娃娃,一身喜庆的宫装,头上簪着新开的红梅,小脸粉扑扑的,只是那双灵动的眼睛总忍不住往殿外瞟,想着宫宴上的热闹和新奇。
宫宴之上,丝竹悦耳,觥筹交错,一派祥和。然而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敏锐之人仍能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紧绷。
曹皇后虽出席,却坐在离官家甚远的位置,神色淡漠。她身后的几位曹家女眷,眼神却不时扫过帝妃所在的御座方向,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一些朝臣的目光,也总若有若无地落在大皇子赵昕身上。
酒过三巡,气氛正酣时,赵祯缓缓放下酒杯,看向身旁依偎着盛明玉的赵媛,眼中满是慈爱。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殿宇:
“今日良辰,朕心甚悦。皇女赵媛,聪慧灵秀,赤子纯真,深慰朕心。特赐封号——‘昭阳’。”
“昭阳”二字一出,满殿皆静,随即响起一片恭贺之声。
“昭阳公主千岁千千岁!”
“陛下隆恩!”
此封号寓意非凡。“昭”者,光明也;“阳”者,温暖炽盛。这不仅是对赵媛的喜爱与期许,更是赵祯在向所有人昭示:此女乃帝妃掌珠,地位尊崇,不容轻慢。
综穿:从知否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