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一)时间区域
时间 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
民国是介于清朝和新中国之间的那一段时期
(二)特有服饰
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子服饰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而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整个社会的穿着打扮,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旧并存、中西兼容的特点。
【男士服装分类】
一、长袍和马褂。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呢帽,下身穿着中式裤子,足蹬布鞋或棉靴。民国初年裤子宽松,裤角用带子系扎。这是当时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礼仪装束。长袍有单、夹与棉之分,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冷暖季节,可以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的日常生活与礼仪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商、官与文人墨客各色人等的需要。那时的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
二、西服、革履、礼帽。这是当时流行的青年便装。西装、皮鞋、圆顶礼帽,帽檐宽阔,微微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基本上是当时欧洲流行的帽式。这种礼帽成为与中西装都可以配套的庄重服饰。更是时髦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一般装束。
三、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阔边帆布帽,身穿制服式学生装,即清末引进的日本制士官服一类,箱型结构是直立领,胸前有一暗插袋。也有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
四、中山装。这是孙中山亲自创导,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因孙中山率先穿着而得名,也由于它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确定衣身设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原则,将袖口设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最早的中山装领口作关闭式八字形,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口袋,上面的口袋有戴盖。后来的中山装款式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为主,少数穿西装。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示遵奉先生之法。很显然,中山装是在西装的基本式样上,使用中国传统的寓意符号表现手法,揉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款中国男装的标志性服装。从中山装中看出,这是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服饰文化的消化性接受的一个例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
出书资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