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的时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五)、古代人的作息
古人大概早上5—7点起床,晚上9—11点入睡,若一定要概括古今作息的不同之处,古人最明显的特点可说是早睡早起:大约比我们早两小时睡觉,比我们早两小时起床,如是而已。
封闭制住宅是不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不知道,而早睡早起一定是农耕时代的习惯。白天的时间对农民来说非常宝贵,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早起劳作(起床以后打水升火做饭再方便一下,等走到田里干活估计也不会很早了)。之所以又早睡,早起带来的疲惫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晚上无事可做。娱乐性的活动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只适用于白天没有玩够的非农家庭。那么晚上农民为什么不在家里进行生产性的活动呢?我们都知道对小农经济模式的概括是“男耕女织”,晚上多做一些纺织工作岂不是可以帮助改善生活、补贴家用?农民也想如此,不过夜间生产需要点灯烧油,很可能一晚上创造的效益都抵不上照明所用的“电费”,还不如洗洗睡了。实际上,如果条件允许,中国人一定是不辞辛劳的。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夜间的劳动也可以转变为可观的收益,于是,从事纺织业的一般家庭,不仅每天一大早会去市场用丝织品换棉换钱,回到家又日夜兼纺,“通宵不寐”(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一定睡的很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不知道说这话的人自己是不是种地,竟以为悠游般的耕田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实际的田园生活并不诗意,每天的作息不仅艰苦而无望,赋税、徭役、战争和自然灾害都深刻影响着农民脆弱的生存模式。
和农民想法雷同的是读书人,他们自然一大早就要起来学习苦读,晚上如果有可能的话,也恨不得不睡觉。“昨日邻家乞新火,晚窗分与读书灯”,在春暖花开的清明佳节都要如此用功,更不用说平时了。于是,没有钱点灯的夏天捉萤火虫、冬天等下雪,要么就在墙角打个洞——当然这些做法根本不可能起作用,但总归反映了人们不想浪费时间睡觉的心理;有钱点灯的还要准备绳子和锥子以便悬梁刺股。回想我们备战高考的岁月,早上6点起床,作业总要写到12点以后,可见古今皆然。不过人总有精力的限制,古时就有人说,“夜读书不可过子时”,如果过了11点还不睡觉,“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
出书资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