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10岁了,刚刚升入小学四年级,就读于村里的一所乡村小学,住在家里,每天步行两公里上学,单身,家里没有存款,身体还算硬朗,但偶尔也会觉得头晕眼花。他是个木匠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学过一些木工活儿,但上了小学后,他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摆脱农村的泥土味。可如今,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他却发现,现实远比他想的残酷。
10岁,对很多人来说,是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年纪,可对小王来说,却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跋涉,他既是赶路人,又是迷路者,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可这个问题,他问了无数遍,也找不到答案。
那年的秋天,小王的生活陷入了一个迷茫的起点。刚进小学时,他满怀憧憬,觉得自己终于有了机会,能通过读书走出村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三年过去,他发现,自己和那些穿着新衣、背着新书包的同学,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他的衣服总是哥哥穿剩下的,鞋子破了用胶水粘,书包是母亲用旧布缝的,上面满是补丁。同学们讨论着新买的文具、动画片、糖果,小王却连这些词的含义都搞不清楚,只能默默地听着,假装自己也懂。
为了省钱,小王从不买零食,每天带母亲做的窝窝头和咸菜,中午在教室里啃几口,冷水一喝,算是午饭。班里的同学都是村里或邻村的孩子,有些家里条件不错,常常买糖果、饼干,吃不完的就随手扔进垃圾桶。小王看着那些食物,心里一阵酸涩,但他从不捡,也不说,只是低头啃自己的窝窝头。他记得,有一次同桌小刚笑着问他:“小王,你咋老吃窝窝头啊?来,吃我的糖果。”小王低声说了句“不用了”,转身就走,可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样。他想反驳,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也知道,自己没资格挑剔,只能默默忍受。
回到教室,小王坐在课桌前,翻开一本语文课本。课本上的生字和课文,像一堆乱码,让他头晕目眩。他不是不努力,而是实在跟不上。老师讲课语速很快,用的全是标准的普通话,他连听都听不懂,更别提背诵了。他记得,有一次语文测验,他得了40分,全班倒数第一。老师把试卷扔到他面前,冷冷地说:“你这样下去,小学都毕不了业。”小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试卷,又看了看老师的皮鞋,苦笑了一下,说:“对不起,我会努力的。”
为了赶上进度,小王开始拼命学习。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点着煤油灯背生字,晚上放学后,走两公里回家,还要帮母亲干农活,干完活再看书到深夜。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生字和句子,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变得僵硬,可成绩却始终没有起色。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读书,是不是该像父亲一样,回去做个木匠,混口饭吃。
就在这时,小王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丝转机。学校组织了一个讲故事比赛,奖金虽然不多,但第一名能拿到五十块,还能加综合素质分。小王一听,眼睛亮了一下,觉得自己或许能通过这个比赛证明自己,改变命运。他报名参赛,和一个同班的同学小刚组成了一个小组,开始准备故事内容。小刚是村里条件最好的孩子,家里有钱,成绩也好,总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指挥小王做事。小王起初有些不习惯,他不擅长跟人争吵,更不擅长表达不满。可慢慢地,他开始习惯,甚至觉得自己就该这样,低人一等,默默干活。
讲故事比赛的准备过程比小王想的还要辛苦。小刚负责讲故事和表演,小王负责抄写稿子、整理笔记,甚至还要帮小刚跑腿买纸、买笔。小王记得,有一次小刚笑着说:“小王,你这字写得不错啊,干嘛读小学,直接去做抄写员多好。”小王低声说了句“再说吧”,转身就走,可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样。他想反驳,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也知道,自己没资格生气,只能默默忍受。
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老王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