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
超小超大

清末土豪咋学外语? (3-2)

  

  官员:出访之前,抱抱佛脚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为此,他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

  

  为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常用的专有名词、英文数词、各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但佶屈聱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权已被架空,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汉族地主阶层手中。虽然李鸿章丧权辱国,但他仍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

  

  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故伎重演。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Садитесь),“谢谢——四包锡箔”(Спасибо),“再见——大四位达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

  

  虽说方法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也用现学的俄语向斯大林打招呼,结果斯大林听了之后毫无反应,倒是苏方的翻译打破僵局,询问丘吉尔:“首相阁下,您说的英语,怎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呢?”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将这种用汉语注音的学习法发扬至极。《翁文恭公日记》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毕竟不是正规的教育,虽然此时的曾纪泽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国人说他的英语确实“流利但不合文法”。

  

  商人:英汉夹杂,“洋泾浜”语

  

  如今,当中国人还在地球的一端摇头晃脑背诵着“How do you do”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早已用“Long time no 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渐淡出美国人的口语,Chinglish竟成了一时风尚。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英语,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商人的口齿间。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不断攀升,各地商贩趋之若鹜。

  

  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学起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蒙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商人们说的洋泾浜英语中有着深刻的汉语烙印,姚公鹤先生就曾说过:“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我手中西瓜刀可不分男女 连载中
我手中西瓜刀可不分男女
意难平亦难评
道友,我这一刀下去你怕是神不住。那可是从萧元城一路砍到了殷家堡啊,那王灵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滚远些,我她妈不知道他眼睛到底干不干。
3.2万字1个月前
执潜(恋) 连载中
执潜(恋)
执行标准版
执法与潜行
0.4万字1个月前
碎石头 连载中
碎石头
一个一个榆木脑袋
   作者文笔不好,不喜勿喷内含furry、新怪谈文学等元素   本小说遵守cc.3.0(4.0)协议,部分内容灵感来源于网络共笔新怪谈文学......
2.0万字1个月前
TNT:为寻天上月 连载中
TNT:为寻天上月
只是恰逢其时
所有的为时已晚,其实是恰逢其时
0.3万字1个月前
奥特曼观影体 连载中
奥特曼观影体
燚空龙渊
当奥特曼看到一些奥特曼的故事。
2.7万字1个月前
爆裂飞车之旧友重逢 连载中
爆裂飞车之旧友重逢
御龙星耀
打败深海霸主帝陨后,守护者们回归了日常。可就在这时,爆裂兄弟收到消息,要回到疾风都市,守护者们也尾随其后。可是傲咨等黑暗势力卷土重来,而飞伦......
8.1万字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