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冰的季节,“冰床”是北京城里的一道风景。“冰床”也称“凌床”、“拖床”、“柁床”等。
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北周·庾信《寒园即目》诗:“雪花深数尺,冰牀厚尺馀。”清钱谦益《题僧卷》诗:“雪被冰牀云水隈,死关生断不曾开。”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水关》:“冬水坚冻,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拖床》:“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十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皆有冰牀。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
《红楼梦》第五六回:“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牀,一应粗重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
孙犁《白洋淀纪事·嘱咐》:“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
清代《京师竹枝词》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
不过,最早流行冰床的据说是北宋时的沧州。沈括当年曾多次到过沧州,亲眼看到冰床在河上来去如梭,惊叹不已。他把这一景象写进了《梦溪笔谈》之中:“信安、沧京之间……挽车者皆衣苇袴。冬月作小坐牀,冰上拽之,谓之凌牀。”所谓“苇袴”是外面绑了草的裤子,是“冰车夫”为保暖而做的特殊装备。为了保暖,冰床的绳子以骆驼毛制成,在拉手处还留有较长的毛绒。
宋代的官员已经乘坐“凌床”作为代步工具;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由于北方冰期长,皇室对冰床的兴趣更加浓厚;清代统治者来自东北,对冰床更加青睐,康熙、乾隆及慈禧太后等皆热衷此道。乾隆皇帝专门写过一首《坐冰床至悦心殿》:“筠冲赐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虹一桥弯。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出于对冰嬉的喜欢,他将之定为“国俗”,并加以推广。
清代宫廷内的冰床非常豪华,在座位四周支有金属床棚,棚右侧有门,门上还有小玻璃窗,棚顶是四角攒尖造型,棚脊和底座皆有金龙为饰。冰床棚子下面安装了设计精美的框架式滑轨。这种冰床需要八名太监牵拉前行,实际上就是一台冰上八乘大轿。老百姓的冰床可就没这么阔绰了。
坐冰床者以此为快,“拉冰床”却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红楼梦》是这样说的,“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牀,一应粗重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清末的北京,就有不少人以此为业,颇有点像现在的人力三轮或“摩的”。由于受气候的限制,这门生意以立春为限。
“拉冰床”营生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而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北海从皇家禁地变为市民公园,“冰床”也成为民间娱乐活动,流行至今。
可惜老夫还没享受过(ಡωಡ)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