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争而生的,以敢战、善战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将概莫例外;但是,伟大的军人与一般意义上的名将不同。
伟大的军人不是为战争而生,而是为消灭战争而生的,是为和平而生的,这样的军人古今罕见。
敢战、善战,即使如成吉思汗一样征服世界,也与伟大不沾边。 “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中外历史上,能说出这样话的军人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王忠嗣就可以冠之以“伟大军人”的称号。
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王忠嗣手握重兵后,“以持重安边为务”,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他不仅自己战绩辉煌,还注重发现栽培人才。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都曾是王的部属。
但是,这位天才的伟大帅才,却因为他的优秀和忠诚,与晚年的玄宗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晚年的唐玄宗,极喜边功,从而导致边界战事频仍。这年十月,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边为已任,接到玄宗的诏书后,便上言说:“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然而,当时的玄宗已陷于穷兵窦武的迷狂,哪里听得进逆耳之言。史载:“上意不快。”
这时将军董延光为了迎合上意,自请带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并诏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对此举存有异议,故相助不力。李光弼因此进言于忠嗣:“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授之而不立以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盈,何惜数万 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大夫因为珍惜士卒的生命,所以不想成全延光的功劳,虽然您接受了诏令,实际上是破坏了他的计划。为什么这样说昵?现在您以数万兵马出战,却不悬以重赏,这怎么能鼓起士卒的勇气昵?大夫的库房里有的是财帛,何必吝啬万段的奖赏,以此堵住谗言之口昵?)”
王忠嗣说:“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现在我们拿几万士兵的生命去争夺一城,得到了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失掉了它,也不会有害於国家。所以,我王忠嗣不想这样做。现在为此事即使受到皇上责罚,不过就是当一个金吾、羽林将军,返回宿卫京师;再不然的话,也不过贬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我怎能忍心拿数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
李光弼道歉说:“向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乃行古人事,光弼又何言!(刚才是因为怕连累大夫,所以大胆地直言相劝。现在我明白了,大夫您这是在效法古人的榜样,我李光弼又有什麽可说的呢!)”于是,恭恭敬敬地退出。光弼为忠嗣所提拔,他这样做也确实是为王忠嗣着想。
由于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军强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愤不已,便将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说他“沮挠军计”。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