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大兵压境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大为恐慌,上表请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又向玄宗进献 《平戎十八策》。一切准备就绪后,王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酋长,向乌苏发起进攻,结果,乌苏兵败逃遁,国中大乱。
密切关注着北方局势的王忠嗣果断下令朔方部出击,攻打突厥的西部军区。朔方部穿越荒漠,马匹充足、装备精良,士气高昂,面对强大的唐军,突厥除战死者,部众基本上全部被唐军俘虏,重要人物悉数向唐朝廷投降 。天宝三载(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乱之机,再次出兵北进。这次唐军的打击重点是实力较强的东方部落。朔方军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势凌厉,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余万人。一人佩四镇之印,掌控万里边疆,劲兵重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王忠嗣成为手握重兵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之后,考虑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的威胁极大。于是早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界地区高抬马价,这样一来,各地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从此胡人战马逐渐减少,而唐朝的兵马却更加强 壮。王忠嗣到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分朔方、河东镇的战马九千匹以充实河西、陇右,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王忠嗣见四镇实力都强大起来,于是上表玄宗,决定对吐蕃用兵,以彻底解除唐西部边患,玄宗慷慨应允。
公元746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随之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
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
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又马不停蹄,千里奔驰,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从此,大唐军威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王忠嗣虽然自幼以勇武自负,但自从升任为节度一方的重要将领以后,却主张“以持重安边为务”。他曾经对人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他这样做并不是麻痹大意,丧失警惕。他仍经常注重军事训练,妥善保养军械,充实边防,随时补充兵源。他本人就随身常带着一张重150斤的漆弓,但从不轻易使用。他带领的部队,士气十分高昂。他还注意搜集情报,以便迅速做出正确的决断,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当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与部署。首先要亲自召集各级军官进行战前动员,按士卒多寡发放兵械,一弓一箭,都要标上使用者的姓名, 仗打完后如数交还军械库。战士们都互相监督,爱护兵械,保障了军资的充足供应。因此他几乎每战必胜,深得将土们拥戴。
在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掌管的地盘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达数千里。
为了加强防御,他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他便派人加以修复,继续使用;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 坚固的城防连绵不断,其作用相当于万里长城。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由于施工量小,可以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政府财政,因此更适合推广,所以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拥戴。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