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脾和肺就像是我们身体内的两位“水利工程师”,它们各自负责着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脾,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它就像是一位勤劳的搬运工,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食物中的水分进行分解、吸收和转运,确保它们能够到达该去的地方。而肺,则更像是一位“水道总指挥”,它主通调水道,通过呼吸运动将体内多余的水分以汗液或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着体内的水液平衡。
然而,当邪气这位不速之客在脾经和肺经上“安营扎寨”时,这两位“水利工程师”的工作便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脾的运化功能受阻,导致水湿无法被有效吸收和转运;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也受到影响,使得体内多余的水分无法顺利排出。这样一来,水液代谢便失去了平衡,水湿开始在体内停聚,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水肿膨胀”病症。
水肿,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词,其实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它告诉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中医看来,治疗水肿的关键在于祛除邪气、恢复脾肺的正常功能、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出。
在中医的脉诊世界里,每一细微的脉象变化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这里的“阴脉”通常指的是尺脉,它反映了下焦肝肾的气血状况,而“阳脉”则多指寸脉,代表着心肺的功能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的虚实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当尺脉和寸脉都显得虚弱无力时,说明患者的正气已经极度亏虚,此时再患上痢疾这种消耗性疾病,无疑是雪上加霜。痢疾本身就会导致气血的大量消耗和肠道功能的严重受损,若患者正气不支,则很难抵抗病邪的侵袭,预后往往不佳,故有“死症”之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阴阳脉俱虚的痢疾患者都会死亡,因为中医还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通过合理的治疗和调养,仍有可能挽回生机。
“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这一描述则涉及到了脉象与病证的复杂关系。阳脉加倍于阴脉可能意味着人体阳气偏盛或阴气不足,导致阳气失去制约而外浮,进而引发汗出等症状。而当阴脉虚弱而阳脉搏击有力时,则可能是内热炽盛、火邪迫血妄行的表现。在女性患者中,这种脉象变化可能与血崩等严重出血性疾病有关。因为女性以血为本,阴血不足则更易受火热之邪的侵袭,导致血不循经而外溢。
在中医的脉诊领域,每一条脉象都如同生命之河的波澜,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您所提及的关于三阴、二阴、一阴以及三阳脉象的搏击情况与预后判断,确实反映了中医对于脉象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我们来看“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三阴脉(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主要反映了下焦肝肾及中焦脾胃的气血状况。当这三条脉象都呈现出搏击于指下的特征时,往往意味着正气已虚,邪气内盛,病情极为危重。然而,关于“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的预测,则更多地是基于历史经验和统计学观察,并非绝对准确,因为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接着,是“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二阴脉(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与心肾两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肾两脏功能严重受损,脉象搏击有力时,同样预示着病情凶险。但同样地,关于死亡时间的预测也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看。
再来看“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一阴脉(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的搏击与鼓动过甚,可能反映了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病理状态。这种情况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佳,但具体死亡时间仍需根据患者整体状况来判断。
人人都能读懂黄帝内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