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传下金令后,便携那童子腾起云雾,径直返回西天。金蝉子得此点化,心向佛光,遂向方丈请求出寺,欲往西天取经以求真经普度众生。然而,方丈怎舍得这得意弟子离去?无论如何也不肯放行,经过一番苦劝与纠缠,最终还是无奈应允了金蝉子的请求,并赐予他法号“悟生”。至于这金蝉子本无俗姓,但为方便凡尘行走,方丈思索片刻,决定赐其姓李,故而得名李悟生。方丈又道:“徒儿啊,你且再留寺中一日,与师兄弟们话别。”见李悟生并未拒绝,方丈心中暗喜,早已悄悄谋划着一个自以为万无一失的偷梁换柱之计。
也难怪,这取经的机缘就连天神也会生出几分妒意,又何况是一介凡人呢?是夜,方丈在那李姓僧人的碗中暗下迷药,心中满是对计谋得逞的笃定。他思忖着:“待到半夜那李僧昏沉过去,我便将他带到远处,换上他的衣物,在桌上留下一封书信。且不论这李僧能否再回得去,即便能回去,也早已错过最好的时机!”为使两碗粥有所区别,他特意在这盛了迷药的碗里多添了些许粥,并对方才负责炊事的老僧吩咐道:“这李僧明早就要离开寺庙了,这一碗多盛些的给他吧,也算是留个念想。”方丈话语中的关切带着几分刻意,而那老僧只是应允,浑然不知其中暗藏玄机。
那方丈自以为布下了天衣无缝的局,带着一抹得意的笑容离开了炊房,回到寺内。他径直走向李僧,笑眯眯地说道:“明日你可就要出寺了,莫忘了师兄弟们的情谊啊!”他的笑容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狡黠。“自是不会。”李僧并未抬头,口中依旧念着佛经,声音沉稳而平静,仿佛方丈的话并未在他的心中激起一丝波澜,只是那紧握的双手微微泛白的指节,似乎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夜幕降临,晚膳时分。那炊房的老者毕竟年事已高,身子骨不比往昔矫健。他端着碗盏,行至李僧面前时,或许是力有不逮,又或许是心存敬畏,手中的碗竟一歪,李僧那碗热粥“哗啦”一声砸落在地,瓷片四溅,米粥也尽数洒在地上。老者望着地上狼藉的景象,心中满是愧疚与焦急。他赶忙去取扫帚打扫,却在收拾残片时发现有一片碗中还残留着些许粥粒。老者一生秉持佛门教义,勤俭节约早已融入骨血。他未作多想,便将那残片中的粥倒入了方丈的碗里,仿佛这样做就能弥补自己的过失。随后,老者急忙重新盛了一碗热粥递给李僧。他深知这位修行之人饭量较大,因此特意多添了些许,而除此之外,老者的心中再无其他杂念,只是默默地继续着手中的活计,仿佛刚刚那一幕不过是佛门日常的一点小小波澜。
方丈步至桌前,神情如常,未曾发觉丝毫异样。他径自将碗中粥饮尽,那动作娴熟而自然,仿佛只是完成日常的功课。随后,便早早地退去,心中盘算着积攒精力,好在半夜起身带走李僧。然而,他浑然不知,此时的事态发展早已偏离了他最初的设想,就像一艘原本按既定航线行驶的船,不知不觉间被暗流悄然改变了方向。
方丈再次睁开双眼时,窗外的阳光刺得他一阵晕眩。这过于耀眼的光线让他猛然意识到什么,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急忙唤来小沙弥询问李僧的去向,这才得知对方早已先行下山了。听到这个消息,方丈只觉心头一沉,昨夜那碗看似寻常的斋粥此刻仿佛化作了无形的枷锁,紧紧地勒住了他的咽喉,令他懊悔不已。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一道凌厉的目光如针般扎在自己身上。顺着这道目光的方向望去,只见窗棂上停着一只麻雀,它的眼睛里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锐利,仿佛在无声地谴责着什么。方丈望着那只麻雀,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突然明白过来,自己的行为已经惊动了天神,这一机遇终究不属于他。待到那小和尚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山门之外,方丈缓缓起身,神情决绝,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为自己赎罪。
金蝉九转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