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爷爷第二天一早就去公社开会去了,姜大伯骑着自行车载着姜爷爷。
夏家的夏老头也会去,老夏家也有自行车。姜家和夏家是莲花大队有自行车的唯二的人家。
下午,一家人放工回来,姜爷爷和姜大伯已经在家了,只是看起来脸色不好。
姜老三一口饭一口菜,夏收难得吃得饱,可要多吃些,姜珠也是吃得头也不抬。
姜老三,“爸,你们今天去开会怎么说?”
姜老三问完又继续扒饭。
姜爷爷就当没听见,姜大伯道:“唉,还能说什么,就明天去县城接知青呗!”
姜老三不在意接不接知青,问出最关心的是,“大哥,今年怎么说,知青有补贴吗?”
姜大伯闻言就更愁了叹了口气,“没有。”
姜老三没眼色地继续追问,“没有就没有呗,怎么了大哥,不是有什么大事吧!”
姜大伯,“今天去开会,我们公社来的人比以往加起来还多,还有好几个优秀进步青年都是自己主动下乡搞建设的。”
姜大伯继续,“公社赵书记还点名表扬!”
姜老三,“这不挺好的,赵书记可是不常在大会上夸人的,想来确实是有些本事!”
听这话姜爷爷和姜大伯更愁苦了。
本来知青下乡来,大家都欢迎的,都期能带来什么改变。
可惜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本领,只是少数人。偏偏有人不自量力,没能力就算了,搞出来的事情一件比一件大。
听说还有破坏生产,差点害粮食歉收还振振有词告状的,还有聚众打架的,有下乡来乱处对象的。不过这种人毕竟都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怀着一腔热情下乡的,还是有不少杰出知青做出巨大贡献的。
莲花公社没来过什么特别出名的知青,大多数都还很本分,见不能做什么事,就都投入大生产中。
不过知青下乡还是有很大好处的,在知青的加入下,扫盲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大队的文盲率大大降低,大多数人都勉强认识几个字。
姜爷爷就很支持这项事业,在知青下乡的头几年,经常组织知青给莲花大队扫盲。
这样一举多得,知青刚下乡不适应,这样有利于融入集体;还给莲花大队的社员们们一个识字的机会;姜爷爷还和社员们商量给讲课的知青几个工分作为奖励,让不能干又没有家里补贴知青们不至于饿死。
知青们都轮流给社员们上过课,姜珠的妈妈也讲过,可惜讲得不是那么好。去公社当老师的知青张建国讲得最好,生动有趣,大家更喜欢张建国上的课。
姜奶奶,“嗨,这有什么可怕的,人来了接收,不就得了!”
姜大伯,“妈,话是这样说,可是听说其中有个被特别表扬的知青点名要来我们大队!不怕知青来,就怕知青闹事,到时候起了冲突,伤了谁都不好!”
姜老三,“可不是!妈,这种能被特别表扬的,可都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人能让自己吃亏?要是管的住还好,要是管不住,让我们大队的人吃亏?”
姜奶奶听着姜老三的丧气话,忍不住瞪了姜老三一眼,“干什么?怕什么?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还怕一个外乡人?”
姜奶奶见说来说去没一个爱听的消息,生气道,“说来说去,你们知道来的是谁?有几个人?”
姜大伯,“妈,这不来的知青太多,下面的都有意见了,都不太愿意。今年又没有补贴,各个公社都闹着少分一些。听赵书记说,他还要去县里开会,明天我们去公社拿了名单再去县里接人!”
姜奶奶,“那指名要来我们大队的叫什么名?是男是女?有听说为人怎么样?”
姜大伯,“是个女知青,名叫谭琴,其他的不知道。”
姜奶奶有些生气,不是说很厉害吗,怎么也不打听打听,好做些准备。
姜大伯娘解围,“妈,会不会是有亲戚在这里,所以指名要来我们这里?”
我在年代文里混吃等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