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时,元朝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早。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发生了蝗灾,田野一片荒芜,庄稼颗粒无归。继而又大闹瘟疫之灾,人和牲畜大量死亡,这种现象随处可见,钟离附近的几个村庄,全都变成了鬼蜮之乡。
朱元璋家里也是如此。首先是64岁的老爹“朱五四”染病不起,离开人世,后来长兄和母亲也相继身亡。
昔日家中的和睦欢乐、父疼母爱的景象,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全都没了踪影。
这种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打击了朱元璋的心灵,他觉得自己仿佛是跌进了万丈深渊,一时间变得孤苦伶仃,朱元璋变成无依无靠的一个人,他真不知道自己的去向和归宿。
后来,他忽然想起幼时曾许过愿,长大要舍身于皇觉寺,做一名和尚。于是他跑到皇觉寺剃了头发,当了一个小行童。
他在寺里住了下来,给寺里干些粗活杂活谋求生路。但寺里的生活也并不好过,因为早期的蝗虫肆虐,地方灾情严重,寺里的和尚也没人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逐个打发寺里的和尚出门云游,自谋生路。朱元璋在寺里待了50多天,也只好托钵,四处流浪。
他乞讨流浪了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年/底,听说家乡太平了,才回到寺里。
这三年中,他踏遍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还有通都大邑,对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地势山川也颇为熟悉。他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也磨炼出了坚强意志,当然他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勇敢坚毅的性格,也铸造了残忍、多疑的个性,为以后的“胡惟庸案”“蓝田案”等作了铺垫。
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事业。然而,就在朱元璋四处云游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上广泛流行着“明王出世,普救众生”的说法。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农民军首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起义,攻下蕲水。起义很快便在全国兴起,由于他们都用红巾包头,所以被称为“红巾军”。
次年二月,定远/今安徽定远/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也率众在濠州应声起义,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后来他们全归于刘福通领导之下。本来居于清静之门的朱元璋在这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下,也心绪难平。
一天,在郭子兴部队的汤和写信给朱元璋,说他已是军中的小头目了,邀他去投奔红巾军。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幼时他们曾一起放牛,嬉戏,现在当军官吃粮了,朱元璋能不为此动心吗?恰在此时,皇觉寺被乱兵烧毁,朱元璋于是放下钵盂,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已是25岁。因为朱元璋打仗有勇有谋,又粗通文墨,入伍后没多久便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且让养女马氏/马秀英,后来的一代贤后“马皇后”/与朱元璋结成夫妻。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顿时身价百倍,士兵也对他刮目相看,敬呼他为“朱公子”。因为地位的变化,他不再用“重八”的旧名,而取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
明朝十六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