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香火不断,就像它一直孜孜不倦在说话,它知道众生艰辛,也知道这些艰辛太常见,以至于显得那么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人们就这么披着容易的、理所当然的外壳,不容易着;好多人如此艰难而又必须沉默地蹚过一个又一个日子。
很多人内心不怕苦难,怕的是不安定。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最怕碌碌无为过一生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
演员周迅说: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孤独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朋友对我来说也不是依赖。
我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享受什么,这就够了。一个人就是孤独吗,我习惯独来独往,总觉得这样更自由,也更充实。
一个人旅行,可以心血来潮说走就走,去远方看海,去山谷听风,也不用和别人商量时间和目的地。更不用考虑别人的喜好。
杨绛先生曾说:终不是那八面玲珑的女子,讨不了那四海八荒的喜,只落得唯一炉寂静的烟火。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
以文字,以音乐,与花香浅草,以温暖纯良。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善良。
所以“依靠自己”这件事是信仰,而不是鸡汤,当你不再害怕一个人, 不再盲目的喜欢,不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开始遵循自己的意愿,做自己需要做的事。
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面对得失变得大度,慷慨,开始有独立的思想,那么独处就会变得充满意义,成长也变得有迹可循。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段话:
“闲话一直有,不听自然无。有趣的孤独胜过虚伪的社交,灵魂生来孤独,一旦被解读,便遇到了劫数。”
这大概就是“凉白开最解渴,大实话才动人”了吧。孤独的灵魂,一旦被解读,你以为是救赎,结果是深渊,或许是解,也是劫。
相信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要么是恩赐,要么就是教训,总之都是生命里的经历。
遇到灵魂被解读的概率极低,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在孤独中寻觅,可能会失望而归,幸运的是在这一路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完成了自渡。
人无法驾驭的东西太多,要么一开始就要远离,否则拿起来放不下就是煎熬。
有时候,把心事儿写出来,并不是渴求他人的理解,而是一种无声的宣泄,文字既是内心心绪的表达,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是自己的一种消化和释然。
在人生这场自己与自己较量的途中,是一场场情绪与内心的周旋,是黑与白的较量,是快乐与消沉的拉扯,是勤奋与懒惰的对峙,坚强与脆弱的交战。
每一次的周旋过后,都是充满希望的开始,时刻告诉自己:努力,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灵魂的独处,是自己陪同自己,安安静静的前行,就是一种享受。
很多人差不多都是30岁之后才真正读懂自己。其实人性走到最后都是自私,都是孤独。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向外去求,也不会再依赖任何人,更不会高估自己,别人用你是因为你有价值,没人理睬,证明在他们心中你啥价值都没有。
人活杂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