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趁自己还少年意气时去看心里的山川湖海,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在哪一秒突然长大的。
年少时的遗憾可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弥补,我们真的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鲁迅和少年朋友闰土的故事。那时候我年少,读不懂其中的味道。“初闻不知曲终意,再闻已是曲中人”,大概也就是这句话能准确诠释到吧。
少年时候的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好奇。
而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不仅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待人接物、处事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世俗”了。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是一个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乡下孩子。
中年闰土: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 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是一幅对苦难生活妥协,不得不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和少年时迥然不同的状态了。
是啊,多少热血少年,年轻时不怕天不怕地,心中怀揣着梦想,渴望长大后能走遍天涯海角,去感受生活的千姿百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多少人在生活的磨难面前,逐渐低下了头,屈服于现实的重压,最终变成了那个现实版中年的“闰土”。
年少时的梦想还在吗……
十几岁的少年最爱幻想了,梦里的少年“披坚执锐”,在梦寐以求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也活在了梦想世界里。
十几岁的少年啊,是那么的意气风发,总以为拥有了梦想就拥有了全世界,眼神是那么的清澈明亮,也许真的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一定要选考古学”“我要选心理学”“我想学地理,以后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我想学翻译,做个厉害的翻译官”“我想……”少年的梦想啊,真的太纯粹了,纯粹到除了真的喜欢以外再无一丝杂质。
可当专业志愿抉择真正来临时,质疑接踵而至,“理想能当饭吃吗”“这个专业好,有更多的发展前景”““这个专业听说很赚钱,选这个”“家里的经济情况可支撑不起你的理想”……“考虑现实”“家庭情况”“以后的生活”“养家糊口”“别做白眼狼”……周围洪水汹涌般的声音此起彼伏,少年知道,梦想的前方总有被拦下的理由,仅靠喜欢一词来辩驳又如何能获胜呢……
于是乎,少年犹豫退缩了,难过、不甘、遗憾萦绕在心头。可这时的少年却无能为力了,自己身上又拿得出什么来支撑梦想呢,自己身上有什么资本为了所谓的梦想去与家庭抗衡呢。在林林总总的思虑下,少年咬咬牙还是向现实妥协了,随波逐流涌入了“热门专业”的人山人海中。把神圣的梦想抛之脑后的那一刻,少年可曾想过,从此以后,曾经的理想便要永远地活在梦里的世界了。
人活杂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