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次最大的告诫,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不要太亲近同事,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朋友。
也后悔当时同情心泛滥,忽略了这个疯子不少曾做小三插足别惹家庭,结果将要和男的结婚时对方出车祸暴亡);和我炫耀朋友都是男生,还故作无辜说因为如此总容易遭同性白眼;在公司搭讪小鲜肉被拒后拼命说人家坏话;因为某件事在公司大堂大哭大闹,以后真的要告诫自己,少些仁心,多些狠心:凡事皆有因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作孽,不可活。不要去介入别人的因果循环。
也一直觉得“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我一直觉得,从本质上讲,信任其实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的自信,而这种判断能力背后又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观察、沟通、思考等能力。所以,我很佩服那些能快速信任其他人和事的人,我也在不断让自己变成那样的人。
一个人愿意相信其他人和事,可能并不是表明ta傻白甜,对外界的人和事没有防备心,而是表明ta判断力强。同理,一个人总是不愿意相信其他人和事,可能并不是表明ta很所谓的成熟、谨慎、稳重,而是表明ta的判断力很弱,ta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些愿意且敢于相信其他人的人,不是他们傻白甜,不是他们总是对其他人和事抱美好想象的态度,而是他们的判断力很强,对自己的判断力自信。当然,这种自信绝对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运用自己的观察、沟通和思考等产生的判断力而得到的自信:当面对陌生的人和事时,他们会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无论是间接观察还是直接交流,去了解对方,从而判断对方是否可信以及应该多大程度上相信对方。而那些“谨小慎微”,不会、不愿、不敢相信其他人的人,其实是不懂搜集线索,缺乏判断能力。比如上网冲浪时,有些人缺乏判断能力,不懂得如何观察和判断自己看到的人和事,于是就乱扣帽子,说别人说在“钓鱼”,说别人不真诚,说别人是在“立人设”等等。——这些行为其实反映了他们很“弱鸡”,判断能力太弱,于是才会那样恶意揣测别人,寄希望于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脆弱的自己。
本书作者的这个阐述让我对“信任”又多了一种理解。作者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那些放心的倒下去的人,是把自己值得信任的部分投射到了身后保护者的身上,这样的人做保护者的角色也会尽职尽责。”——很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来都是相互。”——非常赞同。你怀疑别人在“钓鱼”“立人设”,你的言行举止就会悄无声息——甚至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表现出对对方的不信任,对方也会感受到,从而也不会愿意和这种喜欢恶意揣测别人的人有更多的交流。信任是相互的。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去傻白甜式地相信网上的陌生人,而是说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总是不敢信任别人,那说明可能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不自信,那我们就要去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判断力的人。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它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当信任崩塌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失望。曾经以为最亲密的人,如今却背叛了自己;曾经以为最可靠的朋友,如今却欺骗了自己;曾经以为最公正的机构,如今却辜负了自己。
信任崩塌,让我们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产生了失望。我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不敢付出真心。我们开始变得孤立无援,无法寻求帮助,无法得到支持。
然而,我们不能让信任崩塌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要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站起来。我们要学会修复受损的信任,重建自己的信心。
人活杂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