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那天在电影院里的拐弯抹角的“试探”,把我们拐到了死胡同里。
说不遗憾是假的,甚至我后来还主动找那个男生,跟他再次聊起看电影的那天,也聊起我们后来的“默契”。
只是有时候关系就这样,过了那个节点,再聊起,即使完全坦诚了,也会像香水忽然变成白开水那样没了任何意义。
在准备结束对话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不过其实我有点好奇,你跟前任为什么分手?”
我想起,这个问题,那位跟我一起在大排档吃夜宵的朋友也问过。
当时我的回答是“不适合呗,还有啥理由”。
而现在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我发现自己当时的回答也拐了几个弯,为了让大家都看起来无害,于是“不合适”解释了一切。
但其实,“我们无法深度地欣赏对方”,才是我后来得出的结论。
我爱电影里找人生,他爱游戏里找意义,我喜欢暖色调,他为了我喜欢暖色调,他喜欢户外,我为了他买了户外装备...
好听点叫“有差异,互相包容”,分手的时候就是“我也为了你做了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我也想过很多次,“如果早点互相敞开心扉会怎样。”
但生活从来没有“如果”,而所谓“早点”,也不过是“忍耐后的不服气”而已。
就好像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那晚分别后他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其实我知道的,一开始就知道了。”
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世界上这么多段亲密关系,得多么好运才能在一开始就确认“对方跟自己是同一种人”。
更多的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带点“怀疑”,但又带点“希望”,互相期待着两人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接近。
只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温饱早已不是最难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更关注的是关于精神上,乃至意义上的互相契合。
且实话实说,关系的替代成本也相比十几年前低了很多。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希望”,打不过“怀疑”。
所以别拐弯抹角啦,没好结果的。
情书(随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